我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我终于结束了长达4年的职业生涯,在我家老宅里开了一家书吧,其实是用瑜伽私教课和烘焙房的收入维持着书吧的运营。
能阅读,还健身,不耽误我写作,最主要的是还能调剂我的生活。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爷爷是教师,爸爸传承了爷爷的衣钵,爸妈工作忙,又在基层工作,我小时候大部分时间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奶奶喜欢做美食,爷爷则把我当成培养的靶子:爸爸和姑姑身上遗漏的地方在我身上弥补上来。
三字经,古诗词、练字、阅读、写日记,也有人为:“这是个读书的种子。”
奶奶则认为:“孩子的天性是玩,不要搞得那么紧张。”
“你懂什么?要是那时候能对闺女抓紧一点,不至于只读个卫校。”爷爷内心诸多遗憾。
“卫校有什么不好?现在不也熬成护士长了?”奶奶可没有那么多的追求。
爷爷说不过奶奶,更多的精力放在我身上。
从小我口才就好,作文也不错,偶尔参加学校演讲,爷爷脸上早就乐开了花。
妈妈不像爷爷和爸爸那样重视我的学习,但是对于零花钱和压岁钱的管理十分严格:每个月给我固定的压岁钱,并且画好表格,每一分钱的支出都要记账。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妈妈就用户口本帮我办了一个存折:压岁钱和零花钱的结余都存在里面,存着我自己保管。
初二年级的运动会,我忘记锁自行车,放学到车棚找自行车时怎么也找不到,最后车棚里只剩下一辆破旧的二八大杠——显然我的自行车被掉包了。
尽管当时我立即报警,也没有后续。
买新自行车的时候妈妈告诉我:“这次爸妈帮你出钱,以后小心点就好。”虽然没有责备,我心里也不是滋味。
“是我不小心弄丢的,我自己负责。”我从自己存折里取了460元,不心疼是假的。
中考前夕,我被保送重点高中,和其他几位同学被要求提前离校,心疼那几百块钱,我在爸妈朋友家的餐厅里当一个月的服务员,挣了680元心里终于平衡了。
高中三年稳扎稳打,高考考到南方一所不错的工科大学,时间宽松,我开始在空间里写日志,相当于日更,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一家公司找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吃住都在家里,我有更多的时间写作,刚开始写公号,后来又在小说平台发布作品,虽然推荐量不怎么样,仨瓜俩枣也让我开心。
从大学开始我就系统地练习瑜伽,还考了证,工作状态也一直在练习。而且还喜欢烘焙,小长假还特意花钱系统学习。
我的状态就是:上班挣钱,练瑜伽,写文章,读书,做烘焙。
久而久之,明显感觉时间不够用,尤其是写作这方面:早晨起床明明有一肚子灵感,但必须要出发,晚上回来怎么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
辞职,辞职,做自己喜欢的事!
刚开始爸妈有点顾虑:“想好就行,别后悔。”
“不试试我会遗憾。”我的性格就这样,想到就做。
爸妈无条件支持我!爷爷奶奶也拿出了实际行动!
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搬到我家生活,他们的老房子无偿提供给我。
休整一番,主卧和次卧改装成书吧,家里的存书就有4000本,体量足够了。
客厅成了瑜伽联系场所,以上私教课为主。
厨房改成了烘焙坊,学员执行操作,我收点材料费就好。
原来的书房成了我的栖身之地:榻榻米和衣柜连城一体,一张书桌上放着我的书写工具。
瑜伽私家课预约制,基本都是附近的年轻女性,上完瑜伽课也会借几本回去,或者自己加工一点喜欢的甜点——我负责教流程和配方。
来读书的多半都是初中和小学生,也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学烘焙,亲手加工成成品,孩子成就感满满。
而我上瑜伽课或者教烘焙课程,权当我换换脑筋,和他们的互动中还能留意到写作素材。
我喜欢晚上写作,夜深人静、思路清晰、不受任何干扰。
早晨睡到自然醒,精神饱满地开展一天的工作,整个上午都可以自由支配,多半以阅读和改稿为主。
在外人看来,我有点不务正业,随他们去吧,日子是我自己的。
书吧只是增加人气的一种手段,几乎没有收益;而瑜伽私教课才是创收的主题;面包房和私教课相得益彰。
最欣慰的是我有一个创作的安静环境,还能及时收集到第一手写作素材,几部小说也泛起了朵朵浪花。
其实,我们年轻人的生存也不仅仅限于去上班挣钱,挣钱的门路千千万,适合自己的才是王道。
目前,我的收入是上班时的两倍,而且我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