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股市里大多数人都是韭菜?

2018-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知笔行

春节假期已然结束,懒散的日子很快到了头。开工的同时,A股市场也开张了。在股市里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我由衷地感到,这股市的钱还真不好赚。

看着实际亏损的金额数目,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些钱都是拿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换来的辛苦钱啊,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将“亏损卖出”比喻为“割肉”,再形象不过。即使“割肉”带来的痛苦多么强烈,也要去承认它、面对它,调整心态,反思自己的不理性行为,制定规则并且严格执行。遗忘和逃避会带来真正意义的失败和亏损。

为什么股市里赚钱的永远是少数?

股市中的“二八定律”,从统计学的角度揭露了股市的惨烈程度。股市的不可预测性,使得股民们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巨大压力。置身于股市中的每时每刻,好像下一秒上升和下跌都很有可能,每个专家的看法貌似有理,但也不能完全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股民的心理遭受着严峻的考验,没有一种选择能带来确定无疑的收益。我猜想,大多数人都曾在几近崩溃状态下,作出事后看起来非常荒谬的决定。

股神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而大多数人的认知会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别人贪婪时我更贪婪,别人恐惧时我也恐惧。这很难克服,因为我们总是会跟随认同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大脑不能独立理性地思考。所以股市中会出现大规模的恐慌和泡沫,淹没了许多像你我一样的不够理性的人。

正是由于金融市场中人的种种非理性的行为的存在,金融学被划分为“理性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两大学派。区别就在于是否假定“投资者会做出完全理性的行为”。来说说人类一些常见的非理性的认知偏差,可自行对号入座。

偏差一,过度自信。

在心理学实验当中也有一个著名的“二八现象”,说的就是生活当中80%的人会认为自己是20%最优秀的人。比如说假设你是一个老师,在一个100人的班级里做一个小实验,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在班级里的排名写一个数,交个小纸条给你。你把小纸条收完了之后,你会发现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排名在前20%。从统计学上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现实当中经常都是这样子的,这样的实验做了很多次,结果非常“稳健”。

这种过度自信体现在股市交易中,是我们会过于相信自己对于股票价值的判断能力,并且依据自己这种判断进行交易。其实你仔细想一想,每次你买的时候都有另外一个人在卖,每次你卖的时候都有另外一个人在买,买家和卖家当中必然有一个人是错的,现实当中大家都是过度自信的,都不停地进行这样的交易,结果经常就是没挣着钱,手续费倒出了不少。

偏差二,心理账户。

什么叫心理账户呢?比如说张三去赌场赌钱,带着一万块钱进去的,然后又赢了一万块钱,这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心理现象,就是把带进去的那一万块钱放到一边,把赢了的这一万块钱放在桌子上作为赌资继续赌博。这时候他的心理活动是这样子的,带进来的一万块是我的辛苦钱、血汗钱,我先放起来,保证它的安全,赢了的这一万块钱其实是白来的,我即便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很多人是不是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活动?是的,你可能也觉得这样很有道理,其实这里面有非理性的成分。只要你把这一万块钱和另外一万块钱都带出这个赌场,这两万块钱是完全没有区别的,都可以去买同样的东西,你为什么做这样的区分呢?无非就是你设立了不同的心理账户,把钱分了类。

在股市中因为“心理账户”的因素,我们会过于关注单个股票的盈利和亏损,但却忽视了整体收益。于是我们会卖掉账面盈利的股票而保留账面亏损的。

类似的认知偏差还有“损失厌恶”,它会导致人们在股市中过快套现、过慢止损。

我们无法克服自己存在的认知偏差,但是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认知偏差尽可能保持清醒的认识,使我们的大脑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更加审慎、客观地看待股市中的浮浮沉沉,作出在当前时刻更加明智的选择。

这种能力和李笑来老师提到的元认知能力类似,是思考自己思考的能力,心智开启后,还要长期的锻炼。

然而,更多情况下,我们会忍不住顺从自己有偏差的认知,即使事后后悔莫及,也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能够在股市笑傲风云的人一定都是曾经交足了学费的又敬畏市场且足够自律的人。

而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沦为被收割的“韭菜”。这一事实把信心满满的股民打击成一派绝望和沮丧。

可以设置自己的交易纪律,来改善这种状况。

比如我们可以设置止盈止损位,盈利10%或者下跌超过5%就一定要卖出,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即承受风险(不确定性)的能力来改动以上两个数字。如果风险偏好较强,可以改为20%和10%,这种方法不能保证赚的最多,但是可以有效地控制损失。关键在于不折不扣地执行。

不管怎样,做任何事情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费已经交了,换来实践的机会磨练心智,总结经验。期望在股市中获得稳健收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