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自我
哲学家Alan Watts曾说:“没有谁比一个时刻保持理智的人更疯狂了——他就像一座没有弹性的钢桥,他的生活秩序是僵化而脆弱的。”
变化才是人格的本质。那些将人格中变动的、不稳定的成分都归结于“虚假”和“伪装”的人,只是僵化地理解了“诚实”和“真实”。他们对于那个所谓的“真实”的追求,是片面且刻意的。
“自我”是个相当庞大且复杂的概念,它就像我们的记忆一样,无法被一次性全部提取。每时每刻指导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是一个个不连贯、不一致的关系自我,而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完整、统一的自我。
关系自我的形成,是我们在与每一个重要他人互动中,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的样子,同时看到这个人眼中自己的样子,慢慢地将其整合和内化为我们的关系自我。因此,我们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取决于我们跟什么样的人建立了深刻的连接,他们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并在我们的人格中留下烙印。当这个重要他人对我们足够重要时,这一个关系自我就会更频繁的被唤起,甚至成为那个我们大多数时候表现出来的自我。
这意味着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寻找更安全、更舒服的关系,去养成一个更安全、更舒服的自己。我们也可以跟一个更严苛的人建立联结,去培养一个更完美主义的自己。塑造自己的方式,是通过选择关系,而选择什么样的关系,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
我们在不同的关系中表现得不一致,并不是因为我们很“假”,而是不同的自我被“激活”了。这取决于我们在跟谁互动,以及这个人对我们的重要程度。
关系自我的激活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它几乎是无法被自主管理的。刻意的形象管理会让我们表现得更完美、更善解人意,但是它并不是“内化”的自我,跟关系自我是不一样的概念。
独处时我们也会呈现关系自我。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说,自从我们踏入这个世界,开始与其他人建立联结,我们就注定无法真正的独处。即便物理上是独自一人,我们也屏蔽不了脑海中、心灵里的与他人产生的联结,并且依然会唤起那些关系自我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