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笔记 - 《二战回忆录-风云紧急》
第1卷 ——《风云紧急》
第7章 —— 空中均势的丧失 1934 -- 1935年
空军,在二战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传说,在一战时,空军的主要作用是侦查和通讯,敌我双方偶尔在空中相遇时,飞行员则拔出随身携带的手枪,在空中互相射击,颇有点空中牛仔的味道。而在二战当中,战机的航速不断提高,武器装备与战略战术也越来越先进,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战初期,德国对欧洲各国进行闪电战,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依靠的就是空军与坦克互相配合,快速闪袭。
举世闻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正是因为英国皇家空军在空战中压制住了德国空军,才使得33万英法联军撤回英国。而二战在英国本土的战争,基本上就是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轰炸与反轰炸的战斗。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战前英国是如何失去空中均势的。
希特勒在上台后,选择了空军作为突破口,在军备竞赛中超越英法。
对于德国在发展空军方面的举措和影响,据书中记载,丘吉尔分别在1934年3月、7月、11月的议会发言中,提醒各界 —— 尤其是麦克唐纳-鲍德温内阁 —— 迫在眉睫的威胁,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时,英国朝野仍然充斥着裁军的热情:
工党和自由党的和平主义,并不因为德国退出国际联盟这个重大事件而有所改变。两党继续以和平的名义坚持以和平的名义坚持英国裁军,对不同意见的人,一概称之以“战争贩子”和“恐怖主义”。
时任首相的鲍德温,在1934年底,针对丘吉尔的警告,在发言中说:
德国的空军实力,决不会和我们相等。或比我们更强,照我们的估计,我们单在欧洲就将超过他们近百分之五十。我不能预料两年以后的情形。丘吉尔先生说到1937年可能发生的情形。我所能做到的调查研究,使我们相信他的数字是相当夸大的。(丘吉尔在发言中,判断在1934年,德国已具备了一支空军,预估到1936年德国空军将超过英国约百分之五十,到1937年几乎会增加到英国空军的一倍。)
然而,在1935年,3月英国外交大臣与掌玺大臣赴德国访问过程中,希特勒亲自告诉他们,德国空军的实力已与英国相等。
1935年5月,首先鲍德温在发言中为其1934年11月对德国空军的误判做出检讨:
我认为在此应该说明的只是,目前对空军部的大量的报纸上和口头上的批评,说他们好像对建军计划的不完备,没有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以及其他等等都负有责任。我只想在这里复述一遍:不管什么责任,我们都十分愿意接受批评,这不是某一个大臣的个人责任;这是整个政府的责任,我们政府内所有的人都要负责,我们全都有该受责备的地方。
但即使如此:
至于工党和自由党反对派,因为他们在九个月前对政府所采取的最温和的扩充空军的步骤曾提出或支持过一项不信任决议案,现在态度消极、不明朗。他们正在展望未来的大选,准备以反对“保守党扩军政策”为号召。
因此:
空中均势的保证,已无可挽回地成为泡影了。
在这一章的故事中,我注意到的是希特勒的创新精神(虽然他是个战争狂魔,但不可否认,也的确是个不世天才),与当时英国工党和自由党的“选择性知觉”。
从现代返视过去,希特勒选择空军作为军备竞赛的突破口,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在当时,空军作为一种新兴兵种:
在各种军事力量中,空军的实力是最难估量的,或者甚至是最难以确切的语言来说明的。在任何时候,民用航空的工厂和训练场所的军事价格和重要性究竟有多大,也是不容易加以判断的,更不用说加以精确说明了。掩饰、伪装和躲避条约的机会和办法是很多的。
但设身处地想一下,在一战结束的时候,世界的主力兵种,尤其是欧洲的主力兵种是海军和陆军。曾经,世界上拥有最强海军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就能称霸称王;曾经,拥有最强陆军的国家(如拿破仑的法国)就能称霸称王,这难免会形成强大的思维定势:海军和陆军是国家武力的保证。而希特勒能打破这一思维定势,跳出窠臼,以空军发展作为突破口,且在二战初期,重用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都不能不说是希特勒着眼于未来,对创新的敏锐之处。
另一方面,在希特勒着眼于全新的战略战术之时,英国工党和自由党却在因循守旧,且因“选择性知觉”一再错过制约德国的机会。
选择性知觉,是个心理学术语,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在一战后,英国工党和自由党力主裁军,推动裁军会议,并希望籍此创造和平的环境。
和平,是个全人类共同的美好目标,但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实现和平的手段是不一样的。
周润发有部电影,叫《和平饭店》。电影中,周润发是和平饭店的老板,专门收留江湖落难人士,但有个规矩,但凡进入和平饭店,就必须放下一切恩怨,不可再持有武器,不可寻衅滋事,如果他们的仇人寻上门来,自有周润发保护。但若这些人离开和平饭店,周润发则不负责其安全。电影中的周润发,曾经是个杀人无数,以一己之力屠戮整个帮派的杀人王,所以江湖众人闻风丧胆,也不敢来触犯这个杀人王,于是和平饭店成为江湖中人最佳的避难场所,饭店边界内倒也其乐融融。
这便如同工党自由党以所有国家都裁军的形式,所实现的和平了。但这种和平有一个前提,就是江湖中人人自危,只求自保,不谋侵略。
《和平饭店》中,后来来了一个女人 —— 叶童饰演的一个风尘女子,也跑到和平饭店来避难,并成功使周润发心生爱意,在这个女人的仇家找上门来,包围了和平饭店后,要设法保护她离开和平饭店,躲避追杀。但其实,这个女人恰是周润发的敌人所设置的诱饵,目的就是诱周润发“破坏规矩”,以围剿和平饭店。周润发不得不拿起武器,再次大开杀戒。
当有人图谋侵略时,再奢谈放下武器,奢谈裁军,就是自剪羽翼,迂腐不堪了。
在1931到1935年间,既然法国能有充分的情报,既然丘吉尔能有充分的情报,得知德国正在重整军备虎视眈眈,当权政府高官不可能不了解这些情报。那么,是什么使麦克唐纳-鲍德温政府忽视了这些情报呢?
也许就是“选择性知觉”了。
工党自由党联合政府最初提出裁军政策的初心也许的确是为了和平,但是在党派斗争中,在持续地推动裁军的过程中,工党自由党的初心也许就从“维护和平”变成了“坚持裁军”,从“维护国家利益”变成了“维护党派利益”,因此,才会出现“对不同意见的人,一概称之为‘战争贩子’和‘恐怖贩子’”的现象。
当人们开始以“扣帽子”、“道德谴责”、“加标签”的形式,来替代“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来维护某种观点的时候,就会陷入“选择性知觉”,就会失去客观性,就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忽略某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而恰恰是这些事实,成为推动形势变化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是希特勒的锐意创新,一方面是工党自由党的“选择性知觉”,此消彼长之下,和平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