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解“东方”
如何讲解“东方”
在《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时,我下载了很多的课件,发现大多数的课件都在第一时间里提到了了对“东方”的界定。
远东是指中国俄罗斯(亚洲部分)蒙古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
近东是指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国家(原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地中海沿海国家(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和东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
中东通常指以西亚为主的地处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即包括阿富汗以外的所有中东国家和地区(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也门、民主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巴林,以及非洲的埃及和利比亚)。
我先提问“根据你的历史、地理和政治常识,说说文中“东方”“西方”所指区域和东方曾经的文明”,然后照本宣科地先问了学生对这二个概念的认识。
结果正如意想中的,大多数的学生都把中国等同于东方,有的还顺便延伸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可以说后者还算是有所思考的。我以为首先给学生廓清这个概念很有必要,直至我重新阅读才发现实际上犯了一个错误。
目前教学的现状有相当一部份误区是把教学重心仍纠缠于”思想内容的灌输”而非”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很多教师喜欢在学完文本后直接来个”情感升华”的环节,架空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意中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忽视了对文本应有的关注。完全抛开了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语言形式,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至于学生所回答的内容,是放到任何类似话题文章的感悟里都可以的,而并非对本文的”个性化解读”。这实质上其用意并不是为解读文本服务,而是置文本于不顾,直接灌输思想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而不满足于空喊几个口号,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
重新阅读文章后,为了给学生廓清了这一概念上的认识误区。运用这一理念,我重新审视课文,树立“论从文出”“问从文出”这一理念。
我的依据应该结合课文来进行推断而不应脱离课文进行无限制的发挥。
由此,我找到了文中的二处细节。
1、第61页的注释“黄金规则”,文章说“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我们利益于东方的全部东西----道德热忱,黄金规则,我们引以为荣的科学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黄金规则”是东方的贡献。由注释“黄金规则源于古埃及”可以进一步推知“埃及”属于东方。
2、原文第二段“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可以推知希腊排犹就是东方排斥西方的表现,由此可以得知,希腊是西方,而犹太人则代表东方。再分析世界上犹太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这样就导出了东方不仅仅是指中国韩国日本这些国家。由此再联系作者第一段“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对立的。”由文章在这句下对“实验科学”的注释:指流行于20世纪20-50年代的操作主义学说,可知当时的东方概念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所以对”东方“为一概念的理解就不能脱离这个时代背景。那么问题来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东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概念呢?查阅资料并补充给学生。这样才符合这一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用好教材例子,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弄清作者是”怎么写”的。由于受长期以来”重思想轻表达”的教学习惯影响,很多教师依然在解决文章”写了什么”后即止步不前,对于文章写法上的妙处,即作者是”怎样写”的却常常忽略不计,致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缓慢。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领悟了道理之后,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作者写法上的妙处。这种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关注,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长期这样训练后,学生就会对文章的表达形式更为敏感,养成随时关注表达的意识,会在阅读中追问自己:作者这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会反思自己的习作可不可以这样写?这样,才实实在在打通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门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有质的提高。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