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一句话,白读5年书
01
师父说这句话的时候,头上是蓝天,手边是白茶。而我正在高原反应。
当时,几位师兄煮了一壶茶,师父坐在对面,乐呵呵看着我们。
师兄说:「有时候,觉得「安住」是一种很无聊的状态。」
师父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目的。」
我正在缺氧,听到这句话,张口脱出:「我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师父哈哈一笑:「你的真理,已经把你牵着满世界跑了」。
我一怔,高原的风吹动天空的云。
02
是了,追求真理,听起来多么理想和高阶。可是真理在哪?
我5年前开始追问心灵的答案,扎在了书堆里,从几十本到上百本,再到上千本。苦苦寻找的真理在书里吗?我奔走几千里来到这里,只愿听一场法,可我要的真理在这里吗?
师父一句话,白读5年书。
想起一次,在群里与人争论一个观点。我引用肯威尔伯的理论展开论证,对手丝毫不认可,最后我激动起来,大骂对方「胡说八道」。后来,我跟李师兄说起这件事,让她评个理。
李师兄静静听完,问:「你愤怒什么?」
是的,我在愤怒什么呢?答案不重要,重要的地方在于,这个问题把我拉回到自己,拉回到内心,拉回到当下的感受。
师父的话,异曲同工。
追求的方向很重要。这些年里,我不断「向外求」,企图抓取更多,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书,更多的观点,更多的课程。好像这些东西越多,我会变得越智慧,越接近真理。
师父和李师兄说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向内求」,真理何须满世界跑,真理就在心中。不断反观内心,真诚面对,时刻关照,才是正道。
03
有一个朋友,从小成绩优秀,是个不断追求卓越的人。
我在踢球的时候,他在学习,我在看漫画的时候,他在考证。他先后经历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投资银行、国有企业,他始终不满意。后来他再次跳槽到一家更好的公司,他说那里能让他接触更高层次的东西。
再次见他,一脸的岁月老成。他变得沉默少语,心事重重。我们聊起工作,他叹一口气说:「迷茫了,上周经理刚刚心脏病死了,才30多岁……」
另一个朋友,从小顽皮,从不追求卓越,只追求有趣好玩。
我听他弹过吉他,看过他收藏的日本刀具。大学时,他靠倒卖二手摩托发了一小笔。毕业后回家开网络公司,3年垄断了当地市场。前些日子,他突然给我发来一张在图书馆看书的照片。
我问最近没见你,干嘛去了。他回:公司卖了,在学中医。
两个朋友的故事,不评价哪一个是好的,我也无法做出评价。但是,几乎每个人都看得出,哪一个更幸福,哪一个更快乐。
我想,「幸福快乐」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品,只有真正懂得内心,并跟随自己心的人才配得到。
04
松下英子写了一本书《断舍离》,很风靡了一阵子。
身边很多人,都按照这本书的原则,清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他们扔掉多余的衣物,清扫垃圾,得到一个清爽的环境。
一个月后,恢复原状,只好再来一遍「断舍离」。
这是没有抓到精髓。断舍离,是借由自己与外物之间的关系,最终看清楚自己内心的执着。表面上,断舍离的是我不需要之物;深层次,断的是我对「物」的执着;更深层次,断的是起心动念。
一切外部的混沌,都折射出心的杂乱。心理学上,也常常借由打扫房间来清理自己的心。向外是为了向内。
05
但过犹不及。
美国有一部电影《荒野生存》。男主角一心追求全然的「自由」,他认为社会是丑陋的,他要找到自己的圣地,独自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学位,扔掉了汽车,烧掉了存款。他只身一人前往阿拉斯加。一路上,他遇见了朋友,女人,智慧的老人,他帮助人也被人帮助,他累积着荒野生存的经验。他在阿拉斯加的荒野找到了一辆废弃的公交车,他住了下来。
他储存鹿肉失败,只能靠野果为生。最后因误食了有毒的野果死去。在死前,他开始想家,想爸爸妈妈,想他一路走来帮助过他和他帮助过的人。他终于明白,当他逃离那些他所厌恶的一切时,一切他所珍惜的东西也逃离了他。
实际上,没有必要借由某种形式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就算走到天涯海角,也逃不掉内心的阴影。离开社会又能如何,万物皆由心染。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06
夕阳映红了东边的山,一壶白茶还未喝完。
我问师父:「那我该怎么办?」
师父反问:「听完法后,你去哪里?」
我答:「回家」。
师父一笑:「对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