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知道“二十四节气”,长大后才知道老祖宗确实厉害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相信小的时候,大家都学过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即使年岁大一点没学过,也一定听老辈人讲过。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被记住。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背诵,不过只是把它当成普通的儿歌,并不懂得其中的玄妙。长大后才慢慢看懂“二十四节气”!
据资料可查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如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2月4日(5日),为春季开始之节气。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每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这时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3月5日(6日),指的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21日),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4日),清明时节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4月20日前后。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每年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芒种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小暑:7月7日前后,小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每年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白露时节,天气转凉。
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霜降时节,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一直被我国人民熟知。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小雪时节,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北方进入封冻季节,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12月22日前后,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衣食农事,依季候而作,随时光流转。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那些逝去的美好岁月,我们记得。
作者:云中绿荷(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