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清文学社散文美人说

需求与供给

2019-04-30  本文已影响25人  李月芳

有些东西一旦失去,永远也弥补不回来了。

做父母的时候,不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也不觉得孩子有多难管。

孩子上小学时,除了英语,其它还能说出一二三,时不时给做个辅导。待孩子上初中、高中时,明智的选择了做好后勤。既保证物质供应,又想方设法保持精神上的愉悦。那时,工资收入虽然不高,却能满足基本需求。孩子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最多的就是买些参考资料、订阅部分书刊,再无其它花销。

孩子考上大学以后,相对精神上、精力上轻松许多。费用上有点紧,空闲时间相对宽松。

当了爷爷奶奶以后,找不到父辈们升辈份时的自豪与快乐。有人自嘲:“有了孙子,就成了孙子”。不仅丢掉了辈份,也找不到自我。

感觉自己没有优势了。不懂得、不会的太多,显得愚蠢、笨拙,提前进入呆傻状态。

或许有人不赞同自己的观点,我只能羡慕他们,养育了让父母管事、又对父母放心的儿女。

自从当上奶奶,过去许多观念、做法可以推倒、清零,心无怨言。但真正需要自己的时候,却又是一片空白。

跟孙子孙女说话,自然是普通话。于是,任何角落都能听到同辈人在用“陕普”、“豫普”、“川普”、“广普”等说着动听的、耐心的话语。

我们是怎样的一代。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太多了。上小学时,是五年制。初中是两年制,高中是两年制。九年完成基础教育,较现在整整少了三年的学习时间。

小学是否开设了美术、历史、地理等课程,不十分清楚。但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呆板和政治化。教材中涉及的有关画画、历史故事、中国、世界地理知识非常非常少。正如,从不怪怨兄长们没有考上大学一样,无理由自责,知道的、懂得的太少太少。

没有文化的双亲,不会把养家糊口的钱掏出来给子女买书,更不会用丰富的知识,开启儿女的梦想的航船。我们享受的是小人书,听到的是不完整的戏剧故事。

我们的生命没有那么值钱。咳嗽、流清鼻子是常态。身体有病不要紧,脑子里不能没想法。但总也没机会获得多面意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