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换三年时光,要不要进深山?
悟空问答里有一个挺特别的问题,“如果给你1000万,你会到大山里生活三年吗”,让我想起在大山里生活的场景,着实不易。
高考那年,父母在深山里包了几百亩地,高考结束,第二天就去下地干活。
图片来自网络第一步:进山
早上四点半多出发,开车高端敞篷,越野性能佳,清洁无污染还能施肥的新能源驴车,一路风光无限。晃晃荡荡,遇到陡坡,要人工助力;碰到险沟,要亲自把握方向勒紧笼头(套在驴嘴部物件)。下午一点多终于抵达,人的感觉是浑身都要散架了,驴的感觉(应该是)特么吓死我了,累死俺咧。这是去山里的路上,距离可能不长,但你真的别想去坐什么交通工具,甚至最原始的交通工具都比不上,你11路公交的速度。因为没有路,山里的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中都迁得差不多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渐恢复了自然的本来面目。(那年包地,也是悄悄的)
图片来自网络第二步:看山(提前说明,这些美好都是后来的回忆)
山里真的非常棒,山里的夏天,每望去一景,都是一副美呆了的油画。白天的山,是一片勃勃的葱绿,山野的红花点缀了这幅丹青水墨;山雨来时,轰隆隆,轰隆隆,空气里夹杂着青草被雨滴打湿的气息,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哗的一下,给你个猝不及防。望向远山,不亚于飞来峰上的烟雨迷蒙。晚上,这山是沉静的思考者,望着触手可及的星辰,探索宇宙的缘起;蛙叫蝉鸣,万物从容生长,自然而然;晨起的清露最是干净,如果去沏杯茶,有自然的味道(这个真的干过,沏出来的茶,有草木的味道)。如果条件允许,我相信,谁都喜欢住在这样的山里。
1000万换三年时光,要不要进深山?第三步:感受山的真实
回到现实,山里没有电,没有人。原住民搬走了不到三年,我们住在破旧但没什么危险的房子里。吃饭要用传统的工艺,淘米,烧水,捞饭,焖锅的过程;喝水要到井里人工打水,这是个技术工种,小心用力过猛掉下去,大口井,没什么护栏,还很低。日常的生活就是,早上伴着清露,(感觉真的不好,山里的早上湿冷湿冷的,难怪文人墨客抒发愁肠选这个点)下地务农,等到太阳火辣辣的晒得后背直疼,就回家做饭。中午的分工很明确,男人去井里打水,挑满岗,喂牲口;女人开始专业规范的做饭流程;菜是园子里种的,勤劳的中国人利用土地绝对是一把好手。躲过中午毒辣的太阳,开始下午的劳作,周而复始。最难熬的,是晚上睡觉,即使有蚊帐,也拦不住硕大的蚊子,即使你有驱虫药,也熏不走无所不在的跳蚤。你的心情,都在和自然搏斗,却斗不过小小的昆虫。
这样的山,对住惯了楼房,习惯了电器,伸手点个外卖,打开浴霸就能洗个澡的现代人来说,真的很难。要自力更生,要秋收冬藏,要学着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山不是父母还在生活的大山,青砖瓦黛的美好更多的在画里。在北方,四季分明的日子里,要有一年的筹谋;在南方,水天一色的景致里要和蛇虫鼠蚁争夺自然的馈赠。
要去大山,要去真实的面对自然,人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请确认!
我是东平拾趣,一个走心的写作者,愿我的文字温暖你的世界。欢迎交流哦!
1000万换三年时光,要不要进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