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想法心理

讨好型人格!你不得不知道的真正成因

2018-04-02  本文已影响658人  bhuabsysbsvshbs
讨好型人格!你不得不知道的真正成因

文/阿瑞德

01

这几天,关于讨好型人格,讨论的人不少。为此,我得反驳一下这种观点。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它的根源是什么?

其实,或多或少,在生活中我们都是“讨好型的人”。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因为谁都喜欢让别人喜欢自己,而不是厌恶自己。

百度百科上,对讨好型人格表现是这样概括的:

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

三个关键词:过度、评价、认同。

那你是否和我一样,寻求认同;也曾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可回过头才发现,那时,你之所以讨好别人,终究其原因,是因为你自卑着不足够自信强大。

02

《奇葩大会》上,蒋方舟说自己讨好型的人格。

一位才女,从小就开始写作,周围接触的全都是优秀的人。不难想象,如果聚光灯,亦或焦点在你身上时,你可能也会学着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

让别人喜欢,有时你会不敢于跟别人辩解。

你选择沉默,用沉默盖过自己最为真实的想法。

前段时间,《小戏骨红楼梦》大火,剧中演员的平均年龄不超过14岁。林黛玉的饰演者,11岁的周漾玥,在一次采访中,让人着实吃惊。

11岁的女孩,采访中,我只吃惊于俩字——成熟

在可能被放大的媒体前,你压根看不到她孩子气的一面。

我为什么举例说这个,因为,作为一个可能被媒体放大的人,他都会学着去刻意沉默。

刻意沉默,也意味着讨好。

03

你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穿了一件很好看的衣服,走在大街上,总感觉别人在看你。
或者,吃饭时,干净的衣服上溅了一丁点儿汤汁,你便开始很在意别人是否在看你。
亦或者,你换了个好看的发型,走在路上,总感觉别人在看你。

我有过,而且这种感受,很多次有过。

在心理学上,这种感受被称为焦点效应,即: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

其意味着:人们把自我看作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

可事实上是这样吗?

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

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或观察来说,我是很少刻意去注意别人发型,别人溅了汤汁儿,穿了好看衣服的。

当然,事实上,这干我屁事!

04

选择沉默,有时,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得归咎于自卑。

心理学上,阿德勒对其表现,有这样一种概括解释:

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不敢声张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

关键词也有三个:缺乏自信、畏手畏脚、自己。

当然,我们可以反过来再看,究竟是自卑,还是所谓的讨好型心理。

你之所以讨好,其实目的可能只有一个:让别人不讨厌自己。可其更深层次的原因,难道不是自卑?

自卑、自信、不让人厌恶,其实中间有个横杆,那个横杆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你怕不怕事儿?

是否非常在意自我及别人感受。

生活中,有些人大大咧咧,不怎么在乎别人感受,而有些人,言谈举止间,非常在乎自我及他人反馈。

05

当然,也可以说一个反例。

罗永浩,前新东方英语老师,锤子科技创始人。在一次鲁豫采访中,老罗说自己被认为是“事儿妈”

不怕事儿,好斗,爱争辩;在媒体的面前,老罗是个典型不怕事儿的人,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炒作行为。

他是不是讨好型人格?

如果你说是,那你肯定没听过老罗英语,以及他的部分演讲视频。

不喜欢冲突,选择沉默;随声附和,刻意保持自我被喜欢,除了讨好,能用的最廉价方式就是选择沉默。

而选择沉默,其终极标签,就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

06

我始终不相信,谁会是天生的讨好型人格。

外部的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影响,自我刻意沉默的保持,其实就是讨好型人格成因真正的答案。

选择沉默,有时就是自己的一种自我自闭。

说白了,就是太在意自己,也太在意别人。可世界这么大,时间这么短,谁会在意你是那根菜呢?

所以,如果你也是讨好型的人格,请不要刻意保持沉默,另外,还要记住: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干你屁事,另一件是干我屁事!

这样,你就会好很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