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他乡安好

2020-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枫国FANDY

闲来无事每天都要刷一刷Twitter和Facebook,突然发现有半年多没有没更新的一位友人最近更新了一篇长文。友人提到自己这几周在做持续身心健康管理,前不久和抑郁症做了十二周的抗争,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下,现在终于摆脱了最艰难的状态,鼓起勇气把自己的经历写了出来,最后她提到“挣扎的人们很难寻求帮助,但是你说出来,每个阅读到的人每天都会问你Are you Okey?你可能会做出巨大的改变。”

友人是在澳洲出生的英国人,青年时期在英国读心理学,后来进了全球五百强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友人是典型的工作狂,不惑年纪,一直单身,男朋友是“工作”,先后外派多个国家工作,这两年长居瑞典,只是再也没打算回到自己的家乡。

我和友人的工作交集时间并不太长,但是她给我的印象却非常深刻,我们的相识在于一个大的全球项目的合作,一年半的时间要从0到1搭建组织结构,甄选核心骨干,完成体系认证,以及上千人的流程认证。夜以继日的工作,当时整个团队觉得最缺的就是时间,而友人的工作狂表现更是惊艳到了我。她不仅仅是每天极少的睡眠,而是对每一个步骤,每一个task的追求完美差点让我们崩溃了。她甚至醉心于对自己的严苛,工作越疯狂,她就越兴奋。当项目完美的结束后,我们也对她彻底折服了。现在想起那段日子依旧心潮澎湃。

随后的几年,时不时还能看到友人拼搏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消息,而我已经急流勇退,做了陪读家长,巨大的反差让我们彼此成了过客。

友人是自律自省的人,看到她生病抗争的故事,很多前同事给她留言,归罪于“Stay at home”的原罪导致了她突然状态恶化。就像一部机器突然强制停止一样,原有的节奏没有了,机器零件就容易坏掉了。好在友人本身就是心理学出身,又是自律性很强的人,在患病的第四周,她就强烈感到“不对劲”,于是积极调整,在确诊后强迫自己运用正念认知疗法来配合医生和药物的治疗。疫情就像一个按钮,突然一切静止了,几个月的时间里世界都改变了。

确实,我们这里从三月底的春假开始到目前已经两个半月的居家令,让一切都打破了原有的节奏。这几天儿子在科学课上正在完成一个project,他的Essay 题目就是Why Stay at home make us mad。在春假结束的第二周,我们就开始探讨类似的话题,最先有各种不适应的是孩子,不能和同学出去玩,头两周网课后还能和同学继续聊半个小时,但是新鲜劲过后,似乎一切兴趣都没有了,只有莫名的烦躁和沮丧。每天闷在家里已经变成了非常痛苦的事情,于是我们开始重新安排时间,每天的晨跑变成了固定项目,四十五分钟的户外活动明显减缓了孩子的烦躁情绪。我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各种不适应的,甚至解释了一个非常经典但是也非常极端的“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实验室中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过程很简单,受聘大学生只需在一间特制的房间内,躺在舒适的床上,尽量限制其五感,看似简单的小黑屋实验,却让多数受试者连第三天都撑不到,那些提前离开的人大都感到焦躁不安,而且注意力涣散、思维受干扰,无法像常人一样地思考。智力测试成绩从入住前的平均水平,直降至非常不理想的程度。生理上,他们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测试过程中,就有人感到恶心反胃。结束测试后,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发现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现象。

关于这个实验的后续,儿子自己也查询了很多文献,后来还把这个实验写入了自己的project里面。

那么面对这么多负面情绪,在无法短期结束居家令的情况下,我们也开始主动来改变自己,前一段时间关于留学生曲线回国各种diss报道,包括国内对留学生不友好的言论,我们选择少刷或者不刷微信,朋友圈,拒绝没必要的信息轰炸,不让这些负面情绪干扰自己。

另外,在上课之余,孩子开始给自己找事情做,因为喜欢游戏,于是他竟然在维基网站上开始做一款游戏的翻译工作,几周下来,不但翻译的内容得到了认可,而且还成了part-time的编辑,三个月试用期后,有可能成为签约编辑。这个收获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孩子的热情被小小的点燃了一把。

不过,其实居家政策最难过的一关,还是社交。人是社交的群体,每天只面对自己的父母,无法和其他同学,朋友互动,交流是最痛苦的事情。特别是Teenager,他们迫切需要交流,仅仅是电话,网络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好在现在已经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放宽要求,社区里面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我们也是,平衡车、自行车、篮球、跑步,目前能做到的就是让Teenagers把他们的精力都消耗到运动中去。

我也尝试着学习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隔三岔五,我也会和孩子一起探讨各种问题,学习他们的语言,在他们的游戏里面cosplay一把。

前几天我把看到的友人的案例和儿子探讨了,于是有了他的project的idea,于是他更深入的和科学老师就相关内容做了更进一步的讨论,还好这个project让孩子充实的忙碌了两周。

话说回来,其实回想友人在外打拼,我陪孩子远渡重洋,也许不再有机会回到过去,每段旅程都是一段使命。就像我的友人一样,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她都会主动出击,积极面对。也许我们已经离出发点渐行渐远,但是我们依然是自己的旅程的主宰,每一段生活都应该精彩。

虽在他乡,你我都应安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