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0年写一部“个人思想史”
今天是2018年12月25日,圣诞节,我发了一个宏愿:我要用30年的时间,每天写一份思想日志,每年总结一份思想报告,来记录我这个普通人,从2019年到2049年,这三十年间,思想所发生的改变。
— 1 —
你肯定会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首先,从2012年到2018年,这整整7年时间,是传统社会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7年。而我个人也同样完成了一次从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
七年,对一个时代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个体来说,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相较于对时代的观察,一个普通个体变化的各项参数,可能对于其他普通个体而言,更有参考价值。
另外,一个人思考的累积和蜕变,是他认知升级必备的过程,而其中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反思”。
反思,不是在一个方向上持续迭代,而是换个角度的自我审视。通过多角度切入,从局部到整体,全方位覆盖。
通过每天记录、每周总结、年度回顾的方式,我就可以很好的观察到自己思想变化的方向与路径,避免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管窥效应,也避免了用低品质的勤奋去做那些最没有效果的事情。
所以,我愿意把自己作为浩浩汤汤的时代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样本,进行观察、思考、试错、迭代……并把它分享出来。
— 2 —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过去几年来,所熟悉的环境、经验、认知,无一不在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我每天都在反思:一个人究竟该如何度过每一天的生活?同样是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别人又是怎么应对的?为什么有的人焦虑不安,有的人却生活的有滋有味?为什么即使是把摩拜单车、饿了吗这样的创意,直接甩到我们面前,我们也依然无法获得成功?
爱因斯坦说:
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没错,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才导致了我现在的问题。或者换句话说,我所面对这个世界的现状,正是我思维的同步。
那么,到底该如何破局?如何在自己的思维之外,找到一个可靠的支点,从而发现自己已经过时的认知呢?
— 3 —
一个东西不管用了,就说明你的认知出现了问题。
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必须转换新的视角,我必须尝试着在自己已趋向闭环的思维中,去打开一个缺口。
以“解决问题”为生活的本质,去体察正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框架、新的生活方式。我将用“记日记”的方法,去忠实地记录这些新出现的变量,以及这些变量带给我的感受。
但这一切变量都是“因变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自变量”在不断影响着我们,那就是——时间。
时间,会让一个生态系统从底层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刚开始很缓慢,你就算每天盯着看都注意不到。但是日积月累,它就会像乾坤大挪移一样,颠覆一切原来的劣势和优势。
如果把时间当做底层变量,就没有投机取巧的方法。只有一个笨方法,那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好现有的每一分每一秒,去掉一切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升级自己的认知。
因为有水压,所以产生了水流;因为有电压,所以产生了电流。那么人的认知要产生流变,就必须要有“选择压”。也就是说,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一个“正确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就是你的“最优选择”,否则就是“伪选择”。
那什么是“选择压”?或者说什么才是“正确的压力”?
答案是:不断走出你的舒适区。
也就是说,在舒适区之外,你不做出这种选择,你就根本“活不下去”。就像羚羊这个物种,必须选择“跑得比狮子快”,否则它们就会被狮子灭绝。于是,跑得快的羚羊的基因就被保存下来。
— 4 —
时间在流逝,但它不是匀速的,而是在加速的,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已是多年前的数倍。
你必须不停的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这本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童话,却没想到在今天一语成谶。
时间不够用啊,我还能再快点吗?
这种心态已成了当下人共同的认知焦虑。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加快自己成长的迭代周期,别人一辈子纠正一个错误,你十年纠正一个,一年纠正一个,一个月甚至一周纠正一个。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当我们带着这种心态,去经历自己当下的生活时,我们就具有了“抽身出来”发现我们思维中错误的可能。
把思考垒进日常,让生活转弯。
这就是我每天都要做的,不断去发现生活中新的变量,也许它是一个新的圈子、一个新的消费方式、一个新的职业,或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我将以此为原料,并勾兑自己的人生,写下一部从来没有人写过的,实况直播的“个人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