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

[原创]死亡以后,我们怎么样了?

2020-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颜玉读书

[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20年3月30日,周一,雨,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550天。


66岁的三哥走了。早上骑摩托车出门买东西时还好好的,回家时却倒在公路边再也没有醒来。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

举家悲拗,难以置信。

待三哥下葬后,邻居告诉我们一件事:就在三哥去世前三天,他遇见拄着拐杖的73岁的邻居出门晒太阳,三哥便问邻居多大岁数。邻居告诉他自己今年七十三岁。三哥感慨道:我要是七十三岁了,肯定骨头早已打鼓(我们这里农村的俗话,意思就是去世多年)了。

一语成谶:看起来健健康康的三哥竟在三天后毫无征兆突然离开。八年后,到三哥73岁,估计棺木早已腐朽,肉身不再。

三哥的葬礼上,看着一大家子人哀痛中忙忙碌碌,我感慨多端。想起最近重品的《红楼梦》中那个敏感聪慧的林妹妹手把花锄偷洒泪时吟唱的“葬花吟”中的话语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三哥是家族大能人甚至可以说顶梁柱,做了三十多年村支书,为家族振兴村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家族每每有婚嫁丧娶红白喜事,他几乎都是“家务长”(就是管理事情的总指挥),这种场合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听到他铿锵有力的声音。而今,三哥躺下了,是我的其他堂兄弟们为他离世辛劳操持。

我在人群中泪眼朦胧着独坐深思,感慨生命之短暂,感慨命运之无常,感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修乎即逝。

这是我人到中年,在我对哲学心理学历史文学研读过十年以上以后,第一次近距离面对亲人离世。人情冷暖的历练、知识结构的改变让我的思考越发深入。虽然《人类简史》的作者似乎有预言:人类照此下去,有可能从“人”走到“神”的位置,但至少目前还仅仅只是梦想。故而,我们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我们对死亡的思考越深入,对生活、生命、生存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就越可能活出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更高的质量来。倘若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假装忘记死亡的存在,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也因此,我这村野小女,似乎从我记事的七八岁始便有孤独之中对死亡的迷思与困惑。读研时选择专业直至现在自己对各门学科的钻研,我始终保持对哲学的挚爱与深思。

毕竟,就如哲学家所言:学习哲学不过是练习死亡。而孔老夫子曾说过:未知死焉知生。

而他人的死亡会对我们的心灵有直接的撞击和警醒。

三哥的葬礼,我全程参与。棺材落下黄土地那一刻,我泪水涟涟中看着身边的亲人个个悲伤不已,三哥的儿女孙子们更是哭到站不起来。最让我动容的是三哥那12岁的孙女小悦悦,平日看起来大大咧咧,实则情感非常细腻丰富。刚看见她的爷爷倒在路边,抱着爷爷撕心裂肺:我还有很多很多话要跟爷爷您说的呀,爷爷您怎么都不听我说了?

是啊,一瞬间,小悦悦的爷爷就不在了。再也不能在小悦悦撒娇着说“爷爷,我要买单车”时爷爷二话不说“买”。“爷爷,我要买电话手表”,爷爷毫不犹豫“行”。从那一刻起,永远只有小悦悦说话声,而她的爷爷则回归土地永远沉默不语了。我的三哥留在人间的痕迹将一点一滴的慢慢消散,我们这个小山村里,将不再有他匆匆行走的脚步、奔波忙碌的身影、爽朗豪气的笑声。或许,我们这一代人会永远怀念他,每每家族聚会都会讨论起他。而再过几十上百年,三哥不过是墓碑上一行雕刻的文字,家族族谱上一行没有温度和情感的铅字,连照片都不再挂在墙上。太阳依旧东升西落,星辰照样闪耀天空,大自然依旧春去冬来四季更迭,人间照样熙熙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我的三哥,永远沉默在我们殷家祖坟的黄土地上,跟我的伯伯和其他众祖先躺在一起,再也不能抱起她心爱的小孙女,再也不能看他深爱的这片土地。鲁迅先生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大抵如此。

《圣经》上说,人类本生活在伊甸园里,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忧愁,不需吃穿住用行挥汗如雨的操劳,不知死为何物。奈何那条万恶的蛇动用了他的如簧口舌引诱了天真无邪的夏娃偷吃了上帝再三强调不能碰触的智慧树上的果子,从而惹怒了上帝,被逐出了伊甸园,并且受到了最高的惩罚:蛇要永远“爬行”着以土为食,男人要承受为家庭衣食住行操劳的辛苦,女人要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且承受生孩子的苦痛。更让人从此有生必有死。任何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便在向死亡一步步走近!

这是多么残酷的惩罚,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厄运。

然,上帝的意志是不容置疑的。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所有人类都承受着这个最大的苦痛。哪怕是贵为帝王将相,也不能幸免。当然,这也成为人类终生中最大的平等,最终极的公平所在!

那么,发明了文字掌握了文字的万物之灵中的最智慧者便会开始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有死亡?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死亡以后,我们会怎么样?

可以说,正是以上这三个问题催生了人类的文学、哲学、艺术、诗歌、医学、心理学、历史等各门学科,让人类的精神世界变得无限丰盛起来。

前面两个问题我们此前多有思考并付诸成文。在三哥离去的事件发生后,最近我思考最多的是:死亡以后,我们怎么样?

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电视剧里有一首主题曲:如果有来生。其中有歌词是这么唱的:“如果有来世,让我再多爱一点。或许就在来生,我们继续未断的情缘。”然,我们真的有来生吗?

我最喜欢的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菲利普·津巴多曾在他的《时间心理学》一书中探讨过这样的事情:为什么那些搞自杀式袭击的恐怖分子会这么去做?原因是他们持有的时间段是超未来时间观。所谓超未来时间观就是指这些人认为,人死了以后不仅有来生,更会是永生。现世的死亡不过是为永生的幸福做准备。故而,以自杀式袭击的方式去死亡是超值的是喜庆的。

而几乎所有的宗教,不管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几乎都是安慰凡人在尘世的苦难而许诺给众人一个来世永生的幸福。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一旦离开这个世界,似乎就再也不会回来。我们所有的死亡,都是永别。我们没有来生,只有此生。

死亡以后怎么样?回归我们生与斯长与斯的土地,成为蚂蚁甲虫的爱物,重新化身为原子分子,是永远的死寂,是无尽的虚空,是无知无识,没有爱恨情仇的纠葛,没有人高我低、你月薪十万我月薪三千的比较的苦痛,没有你说错了一句话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的仇恨在心。人一旦死了,万物与我无关,爱恨皆抛诸身后。至于钱财,纵使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亦毫无意义。

行文至此,想起臧克家评论鲁迅先生的名言: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先生肉身已腐,但他的文字似乎一直在人世间,并没有随着他的肉身离去而消逝。这是不是属于我们人类唯一可以对抗死亡的东西?曾有一句阅读学的名言是这么说的:图书馆是唯一可以与墓地抗衡的地方。因为,文字不朽。

那么,我们可以从这其中得到何种启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没有统一的答案。但似乎,我能深深理解孔老夫子2000多年前所说的那句话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我们或许可以选择对无限制追逐金钱名利的生存方式方法做出摒弃,对每天在鸡毛蒜皮爱恨情仇里苦痛的行事思考方式说声再见。我们可以有更多对灵魂的修炼,平静自己躁动不安的心!

也似乎,我更能理解幸福心理学上所说的:幸福,跟财富不成正比。幸福在于,当夜半3点你遇见痛苦的事情时,可以有多少个人在此时此刻无怨无悔的接你的电话,陪伴你、倾听你、安慰你。换句话说,人类是在人际的深度链接里幸福的。

当然,还有一点特别重要:我们必得珍惜我们在人间的每一次相遇,每一个跟我们的生命有交集的人。就算是陌生人,我们必以善良为衣、真诚为甲!因为,我们所有人在人间的相遇,都仅此一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