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流动——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有天晚上和朋友看完电影回家路上,她很认真的说:我建议你去读读《月亮与六便士》,你会喜欢的。既然朋友推荐,我想一定不错的,于是欣然答应。直到有一天看到这段话:
一九一五年,毛姆的短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发表,有书评称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所以才有了一九一九年出版的《月亮与六便士》这书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自然与社会的反差。正是这样的主题,使小说一出版就在欧美引起了轰动。但这部小说比这些主题还要丰富。
于是捧起书读了起来。开始两章读得很干涩,越到后面就越发不可收拾。常常是眼睛疲劳得看不清楚字才肯抬头。读到最后简直有点害怕,有点兴奋。那种害怕就好像是潜伏在体内不为人知的东西被人发现了一样,但又有一种灵魂共鸣的兴奋。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读来有种真实感。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一生的描写体现了艺术家深邃的思想。比起故事里的人物,我更喜欢作者本人。我常常觉得,一个导演比演员更重要。演员就好比是一个道具,而真正要表现这部戏的一定是导演本人的思想和灵魂。
本书讲述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为追求理想和自由拋家弃子的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有一份看起来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却在一夜之间离家出走,当所有人在各种猜测时,他却只是为了单纯的画画。不停流浪,饱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
看完本书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惊惧和不安很多人都有过,只是有人选择逃离,有人选择麻木。一帆风顺的日子就像在林荫大道上走路,看大海风平浪静,默不作声,突然会心生不安。渴望一段不羁的旅行,过上一种冒险的生活,哪怕是激流险滩,怪石嶙峋。而往往只有极少数人会走这条路。
几年前,我在R公司做事,在很多人看来也是职场精英。有人羡慕的职位,有着不错的收入。可是这一切却让我日渐生厌,烦躁不安。辞职报告递上去那天,所有的人都觉得我疯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做什么。我要生活,我不要谋生!
不上班的日子里做了很多以前想做却没时间去做的事情。第一次背起帐篷去雅拉雪山露营几天,对于一个户外小白来说,拼的就是毅力。春节全家自驾凉山州,去到最贫困的大山里。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一个人说走就走去西藏,历经了318路上最浪漫的方式,徒步,搭便车。
生命是需要流动的!
西藏回来后听了林清玄很多文章,在淡淡的禅味中渐渐明白《人生最美是清欢》。静了,明了,那种笃定和心安换来的是一种幸福感。
就像斯特里克兰离开妻子后不再谈爱情,一心只想画画。后来他却和朋友的妻子住在了一起,那个女人因为得不到爱而最终选择自杀,他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这就是人性的矛盾,得到以后的厌倦。但人的本质大多是喜新厌旧的,日久生情,日久生厌,爱情似乎成了一种羁绊。
斯特里克兰不停的流浪,那是灵魂的自由,也是生命的放逐。最后他和一个土著族姑娘阿塔结婚生子。刚好是他的灵魂找到了栖息地,愿意从此安静的呆在岛上,一心只从事画画。文中没有过多的笔墨写阿塔,爱情本身就是相互依赖与分离。斯特里克兰后来得了麻风病,在眼睛看不到的时候完成了一幅巨大的壁画,那是生命的本质用艺术对它的诠释。让人看了激动而恐惧,热烈而震撼!
书中还描写到一位全科大夫本来有着很高的院士职位,在上任前出去旅行后就不想回去上班了,留在了那个小岛上做一位普通的职员。接替他职位的人说他一定是智障了。可是他本人却无可救药的爱上那个小岛,爱上那里的日落黄昏。
成功是什么?有着很高的职位,赚着百万年薪,开着豪车,住着豪宅?成功没有定义,选择没有对错。随心随性,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更是一种成功吧。
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说过这样一段话: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厄运!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读一本好书真的就像与良师对话,有种深深的触动和震撼 。那些人性的高尚或丑陋,只能用一句话来作答:如果不在某时将自己杀死一次,就没有办法获得重生!
生命需要流动——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