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读书人物

《儒家修身九讲》,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020-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童心与老成枕上读书

孔子弟子3000,既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还有头脑精明“亿则屡中”的儒商子贡。

孔子去世后,子贡独自盖所小房子,为师父守墓三年,践行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教诲。子贡虽然从商,生活富足,但他仍在这三年中抛弃俗事,为他如父亲般尊敬的老师,用心择墓,并守墓尽孝。

别人会觉得他是德行完美的君子,也许在子贡的心里,本应如此,只是“诚于中,形于外”而已。

《大学》中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功夫。小到我们个人的职业发展、家庭幸福,大到社会国家的安定团结,都离不开修身。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每个人都受到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对古代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去传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古人的修身之道,让自己告别焦虑,心明澄澈,让自己活得更有质量和更有意义。

由清华大学教授方朝晖所写的《儒家修身九讲》,恰好是浮躁世风下的一剂清凉解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针对现代人普遍的身心失调,精神紧张现象,给出一套具体的修行方案。

01.管理自己,从静开始

无论是读书做学问,还是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在内心安静的状态下去完成。

诸葛亮以智慧闻名,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道:“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人们在心境宁静的状态下,化繁为简,才能抓到要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摆脱杂念,安静下来才能戒骄戒躁,求学是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个时代,每天坚持读书的成年人真的不多了。其实,手机、电脑上浏览时间过多,眼干眼涩,甚至有的年纪轻轻就得白内障。纸质书是无论如何都比不过手机世界的五彩斑斓的,养成随时随地都看手机的习惯后,又怎么会读进一本书呢?

诸葛亮告诫儿子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放在今天毫不过时。一个孩子求学时期,如果沉浸于游戏世界和享乐中,日子如指中沙,时间如轮在奔跑中,在你的不经意中浪费后,只能“遂成枯落,悲叹穷庐”。

不珍惜时间的人,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人,只能是年岁老去,在追悔莫及中徒增伤悲,奈何年华已逝!

诸葛亮的”淡泊宁静“,是他智慧过人的源头,也是儒家经典《大学》中“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一脉相承。

针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修身九讲》给出身心调节手段:静坐。从静坐5分钟开始,让自己清除头脑空间中的杂念,与自己独处,在静坐观心中,慢慢学会有针对性的思考、领悟。

02.忙中偷闲的调心养身

钱穆先生曾说:“我常爱读唐以下各派禅宗师祖与宋明理学诸儒之《语录》,尤其是关于心性修养方面,认为此乃我中华文化传统精要所在。”

”科学愈进步,机械愈发展,在此愈益唯物之环境中,乃愈见心灵活动之重。物则依心为主,心则与物为体。"

我认为,钱穆先生上面这番话,不仅肯定宋明理学在心性修养方面的贡献,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也是全球都提倡的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万物一体的宇宙观。

宋儒程颢继承了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发展为“仁者浑然与物为体”的万物一体论,努力提高心性,让自己内心达到与自《然界,外界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在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中,人对宇宙万物的态度,要心存温然爱人之心,而不是用征服的心态去对待万物,巧取豪夺。这一点和西方的文明,完全相反。

别的不说,就拿今年的疫情来说。在个人自由高于社会规范的西方,过于强调个人的主体性,认为社会应服务于个人,许多民众不愿意戴口罩,不肯配合政府出台的相关抗疫政策;而在中国,强调的是个人自由应该是和社会的规范形成和谐的关系。我们取得的抗疫成果,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德的意义。

中国文化虽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但释儒道才是我们的文化信仰。

和钱穆先生儒家之外也喜欢道家和佛家一样,同样,《儒家修身九讲》也不仅仅是只讲儒家的修身之道,而是针对现代人被物欲所裹挟,受制于功名利禄而心力交瘁,甚至损害健康的现象,作者给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解决之道。这既是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的精髓,同时也贴合当下中国社会的生活。

既然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耕时代,但也不能“居闹市生嚣杂之心",而应在红尘中活出山林的气象,活出《菜根谭》中“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圆融与洒脱。

正如《儒家修身九讲》中所讲:“要真正做到不为外物所累,关键是要提升我们做人的境界,开阔我们的心胸。要在有情之时忘情,在用心之时无心。我们虽是有心、有情之物,但是不能受制于它们。这叫作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为此,我们的情才可收放自如,我们的心才不为物累。”

其实就是少些执念,少些功利之心,享受过程,别太计较结果。

在“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扮演着趋炎附势的角色,就有多少人在权倾一身中享受着荣耀。但花无百日红,失势后的无人问津,甚至有被落井下石的也大有人在,受不了巨大落差而想不开,生病的也不少,原因不外乎:执念太深。

其实,除了健康、平安,别的都是浮云。

所以,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上了发条的螺陀,只知道忙碌地转啊转。懂得劳逸结合,从吃好每顿饭,睡好每晚觉开始,养好身心,过好生活,活在当下,不疾不徐,也是一种现代人需要向古人学习的生活方式。

03.真诚,成就人生

先哲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啊,认识你自己。”只有诚实、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在善与恶的是非中,遵照自己的良心良知去做事,不自欺,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自己。

这本《儒家修身九讲》旨在帮助人们不断地提高修养,提升境界,在孟子所倡议的“人人皆可成尧舜”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王阳明既继承了孟子的学说,又把它发扬光大,建构起具有普世价值、普遍意义的良知学。因为,良知是人与动物所区分的,是不分地域,不分中外,不分年代,是人性独有的。

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生活在几千年年后欧洲德国的辛德勒,未必读过王阳明的《传习录》,然而他用行动践行了其的“致良知”。

辛德勒原本是一个只懂得钱权交易,发战争财,挣了昧良心钱后花天酒地的人,他很现实,刚开始,他帮犹太人,只是因为犹太人聪明勤快,能帮他赚到更多的钱。

当知道他的工厂里的犹太工人要被杀光,他的良心苏醒了,不只为犹太人散尽钱财,还出生入死地把处在死神边缘的1000多名犹太人拉回来。

是他没有泯灭的良知,让他没有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从善如流,成了被后世铭记的英雄!

提高修养之道,不外乎明德,明心、明志。让“良知良能”,成为自己道德世界的主流;省察克己,去掉身上的不良习性,格物而致知;明确人生志向,做一个品德高尚之人;同时,淡泊者健,宁静者寿,你也会成为长寿之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