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谢依《苏东坡传》15 妻亡父故 文豪的至暗时刻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67023/63d32903718043fc.png)
读谢依《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传》朝堂上的风起云涌02 妻子和父亲相继离世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次年,新帝英宗即位,改年号为治平。
因为久闻苏轼大名,英宗一即位便免去了苏轼的旧官职,擢升他为翰林,让他来为自己起草诏书。因为这属于破格提拔,宰相韩琦听了英宗的意见之后说: “苏轼本就是大器之才,日后必然是担天下重用在肩。但是在承担重任之前,朝廷要培养他,直到让天下人信服于他。现在骤然提拔只会引起争议,过于草率,难以服众。反而会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
由于苏轼实在太过年轻,为了服众,宰相韩琦专门考察了苏轼的二论。在这次考试中,苏轼又考入了第三等,获得了在史馆任职的资格。
几经选拔之后,苏轼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帝的近臣,可以自由出入宫禁,并且可以在皇家的图书馆里遍阅群书。这对于苏轼来说实在是莫大的喜讯,他不仅可以亲眼目睹无数珍本与手稿,还可以近距离地研究和赏阅,可想而知苏轼的内心有多欣喜。
经过了这些事情之后,对于韩琦的品德苏轼也极为推崇,这是一位真正用德来爱护、体恤人才的宰相,北宋能有这样的贤相实在是百姓之福。
拥有在职任官的经历,再加上学问更为精进,苏轼开始真正思考社会问题,开始研究如何真正为民谋福祉。但是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妻子王弗去世了。
苏轼与王弗感情甚笃,相伴十年的婚姻生活美满而幸福。王弗性情温柔,嫁给苏轼时才16岁,转眼儿子苏迈已经6岁了,可妻子却因病去世了。
万分悲痛的苏轼根本接受不了这个噩耗,毕竟妻子才26岁,后面还有大好的时光。苏轼已经习惯了妻子的体贴与宽和,他直率的性格与妻子的细致相得益彰,官场生涯中妻子给了他太多的帮助和指点;生活上,苏轼早已经离不开王弗,工作上王弗的善言劝解帮苏轼解决了太多的隐患,在情感上重情义的苏轼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
苏家上上下下都对苏轼这位孝顺温柔、谨慎勤快的妻子敬重有加。因为她的懂事与勤俭,也因为她的有礼与有节。
苏轼自身的性格天然率真,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从来不知道掩饰的他,无论亲疏都吐肺腑之言,朋友都喜欢他,但他却在现实中备受打击。
没有妻子的把关,没有了妻子时刻的提醒,一时之间苏轼连生活都不知道该怎么应付了。情感与心理上的依赖,一夕之间全无着落。
看到这里,我想苏轼的原生家庭过于完美,似乎对他不全是好事。就好比,你一出生,所有的都给你安排好了,你也熟悉了这样的环境,但是某天这环境突然就没了,不迷茫才怪。母亲和妻子对于苏轼的意义非同寻常,也是他的外挂,如今外挂不在了,势必让他无所适从。我个人愚见,我觉得他情感上过于感性。这样的性格作为文学家是没问题的,甚至可能由于感性写出更好的作品,但是对于一个从政的人不是好事。毕竟,政坛是残酷的,要想站住脚跟,要么圆滑,要么够狠,否则很难更进一步了。
王弗逝世后,棺木安置在京师西郊,苏轼准备待有机会再扶柩还乡,送回蜀地老家程氏的墓旁安葬。情之深切难以自持,苏轼内心对王弗的爱深重到难以自知,夜夜思念却再也无法拥有。对妻子王弗的思念贯穿了苏轼的余生,他写的悼亡词更是令千古垂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在苏轼的一生中,母亲程氏是他生命的引路人。母亲的存在让他的童年温暖而祥和,母亲也是最明白他的人,用最温柔的方式避开了他性格上的短板,让他拥有了一个自信而开怀的心灵。也是母亲,细心而体贴地为他寻找到了妻子王弗,慈母之心如冬日最熨烫的暖阳。
她知道儿子苏轼的脾性,所以千挑万选,为他寻找到了人生最合适的另一半。
父亲苏洵则是他人生的灯塔,处世说话、规划人生都是父亲在前面一点一点安排,他的文章与才学都来自于父亲的教导。苏洵是苏轼的男性榜样,他指引着苏轼用才学走上了金銮殿,点亮了他的未来。
妻子王弗则是他生命的另一半,早已经与他血脉相连,脾性相融。妻子给了他一个美满的家庭,给了他一个可爱活泼的儿子,更给了他无数隐性的帮助与支持。王弗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她的指点让苏轼避开人生的盲点,避开官场的漩涡,拥有安稳平和的人生。
此刻,而立之年的苏轼反观自身,人世寥落。
母亲已经葬在了千里之外的蜀地,今生已然不可能再拥有母亲的关爱。
妻子王弗撒手西去,身边再无她的倩影。儿子尚小,每日只知痛哭娘亲。这样的丧妻之痛,苏轼痛到不知时光逝去,痛到晨昏颠倒浑浑噩噩。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四月,父亲苏洵逝世。
苏轼几近昏厥。苏洵享年五十八岁,逝世之时他刚刚完成参与编写的礼书,但他独自撰写的《易传》却再也没有机会完成了。哪怕是在临终之际,苏洵也在叮咛苏轼与苏辙两兄弟,一定要把《易传》写完。
苏洵逝世之后,英宗诏赐银一百两,绢一百匹,当朝的欧阳修、韩琦等重臣都亲自送来厚礼。苏轼婉言谢绝物银赏赐,只求能追赠官爵,最后英宗诏赠苏洵六品上光禄寺丞,并专程派船护送灵柩回乡。
两兄弟辞官,含泪扶柩回眉山。埋葬王弗与苏洵之后,便是长达二十二个月的守服期。这是一场失去,但也不仅仅是一场失去。对苏轼而言,妻子与父亲的接连逝世接近一场精神上的凌迟,片片刀锋入骨。
在那个时代,家里没有一个主家的妻子万万不行,弟弟与家中的长辈都在为他张罗婚事。丧期届满,苏轼再婚,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婚事才了,朝廷的任命很快下来了。此时已经是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赵顼在位,苏轼守丧期满重返京师。他带着新娘王闰之还有儿子苏迈,和弟弟苏辙一家,从陆路经秦岭、关中去京师。
可他二人不知道的是,京师已经有一场政治争斗悄然成形,他们兄弟俩将迎来怎样的未来谁也无法预料。
妻子和父亲相继去世对苏轼的打击很大,对他的仕途应该也是有很大影响的。而且北宋政坛的难度系数在古代本就是数得上的,加上苏轼出身平凡,他职场不会顺利。
试想苏轼如果活在唐朝会不会更好?我觉得也难,毕竟你想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之类的,他们应该科举只是途径,搞政治事业才是主业,因此肯定是一开始就放弃幻想积极奋斗的,至于文学那些就如同风花雪月都不在他们精力范围内。政治家和文学家虽然都是家,但绝对不是一个精神体量的。苏轼是带着才子光环越级让重文的皇帝刮目相看的,等于说跨过了磨砺的初级阶段,目前还未碰触到官场的黑暗,他的前途令人担心。
--时与猫璞读书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