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问题框架”🆚“结果框架”

2022-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林畅是个小太阳

客观世界先我们存在而存在,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客观世界,感知到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对其加工,形成我们的内心体验,再通过语言这个工具,将我们的内心体验向外界传递。

从这个冗长的环节,你会发现,我们的语言其实都是带有【偏见】的,是很难做到与事实完全一致的。

在感官环节,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愿意看到的东西,且现在很多人的注意力都在别人为我们创造的虚拟世界里。

在大脑加工环节,更不必多说,1000个读者1000个哈姆雷特。

到语言这个环节,又会有一次【漏斗效应】,相对于我们有限的语言来说,我们内心体验是极度复杂的,语言只是我们内心体验的简化。

这对我们有什么用?

要成为沟通高手,绝不能只学话术,而要究其根本:

我们借由我们的感官获取外部信息,并通过我们的信念和思维系统进行信息加工,再通过语言符号将这些内心体验表达出来。

我们的信念系统影响我的语言,我们的语言反过来强化我们的信念系统。一个人的信念系统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相互作用机制,通过改变语言,获得更好的信念。

如何改变我们的语言呢?

所谓语言框架,就是我们用来标记我们的体验的结构。

“结果”框架,是NLP里非常重要的一种框架,与“结果”框架相对应的是“问题”框架。

“问题”框架关注: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是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谁的过错?

“结果”框架关注:你想要什么、你怎样能得到它?有哪些可用的资源?

比如,大部分的争吵都是因为过于关注“问题”框架,而忽视了“结果”框架。仔细体会以下几组对比:

当结果或渴求状态称为信息的焦点时,虽然对问题状态没有充分理解,但也常常能找到解决方案。

【实践建议】

观察自己语言,是“问题”框架居多还是“结果”框架居多,当出现“问题”框架时,尝试用“结果”框架替换。

<<<陈辞令 《语言的魔力》学习笔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