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史大纲》(10)
第四编:魏晋南北朝之部——第十六章:南方王朝之消沉
宋八帝,六十年。
齐七帝,二十四年。
梁四帝,五十六年。
陈五帝,三十三年。
前后凡一百七十年,为南朝。
做个简单的对比:
汉朝407年,29帝。
唐朝289年,21帝。
宋朝319年,18帝。
明朝276年,16帝。
清朝276年,12帝。
南朝170年,24帝。
整个南朝,换皇帝的效率杠杠的!政权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整个社会可谓支离破碎。
换得快不是重点,重点是怎么换。细看南朝帝系年历,找到一个核心的字:弑。简直有瘾!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82493/cdb0376755b381be.jpg)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刘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是因其是南朝第一个帝王。我觉得另一层意思是,整个南朝也就这么一位带着帝王格调的帝王了。
在此时期中,北方中国亦臻统一,为北朝。
如此,从时间节点上基本可以找到对应: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上下联系,“魏晋南北朝”这段纷乱的历史,终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
以五胡与东晋相比,五胡不如东晋。以南朝与北朝相比,北朝胜于南朝。
晋室东迁,衣冠盛族相率渡江,其留北者力量薄弱,不足以转世运,而诸胡受汉化之熏陶尚浅,故其时南胜于北。南渡人物,皆魏、晋清流,自身本多缺点,历久弥彰,逐次消沉,故南朝世运不如东晋。
汉族留北者,在当时皆以门第稍次,不足当“清流雅望”之目。然正惟如此,犹能保守几许汉族较有价值之真文化,经动乱艰苦之磨砺,而精神转新转健。诸胡亦受汉化较久较熟,能与北方士大夫合作,政治教化皆渐上轨道,故北朝世运胜于五胡。
对这段评述琢磨了许久。总结并转化称通俗点的说法,大致有二:
一、晋室南渡,骨干力量分配时,南方得到即战力,北方得到潜力。
二、从发展的视角看待,晋室南渡后,从经济文化层面划出一道线,南方属于较发达地区,北方属于发展中地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这是定律。
南朝在政治上如此,经济上必受牵连,不值一提。
而在文学上,怎么说呢,整出来几本书,比如《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究竟价值如何,是学者们去评判的事,好歹都占了个“第一”。另外,有本《世说新语》,大概也是这种状态,论内容,我觉得不如《夜航船》。
中国古典文学巅峰发展的脉络,大致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没有魏晋南北朝什么事。并不是说那个时期的人都不会写文章,相反,魏晋时期不少写得还不错,三曹和建安七子归入汉末不算,其他如陶渊明、谢灵运等。
文学达到巅峰,并不是靠一两个天才能达成,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者的逐步沉淀。魏晋南北朝太乱、太短,这是从根本上的缺失。
说到最后,绝代佳人不可以轻易略过,那位传说差点拿下杨广的红颜。自古红颜多祸水,不是祸水也会被祸水,张丽华逃脱不了这个命运。
第四编:魏晋南北朝之部——第十七章:北方政权之新生命
略过北朝政局的变迁,真的没兴趣。
南北朝时期是一道明显的分水岭。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原地区一直都不是少数民族所能染指的,最多只能是规模较大的侵扰,即便那时没有“汉族”的概念,华夏一族始终将夷蛮戎狄压制得死死的。
自北朝起,不算北朝,隋炀帝、唐太宗都是混血,蒙古铁骑肆虐中原,满清入关,基本呈现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拉锯战。正为此,华夏各民族真正融和,分割不开。
五胡杂居内地,已受相当汉化。但彼辈所接触者,乃中国较旧之经学传统,而非代表当时朝士名流之清谈玄理。南渡以还,士大夫沦陷北方者,不得不隐忍与诸胡合作,而彼辈学术塗辙,亦多守旧,绝无南渡衣冠清玄之习。
刘渊父子皆粗知学问,渊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皆是东汉的旧传统。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问知识也是不断延伸、变革。延伸、变革不代表一定是进步,也可能是歪曲,否则唐宋也不会发起古文运动。
拿儒学来说,经汉儒的一番操作,加上之后历朝历代将儒家举得高高,凡是利于统治的,全部圈重点,要考试!凡是不利于统治的,大多轻轻放下。哪还有多少孔圣人当初的心思?
用脚趾头也能想到,假如最初的儒学也跟汉以后的儒学都那么适合阶级统治,圣人又何至于累累若丧家之狗!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82493/82a358d7200ed22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