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简明写作指南》:如何写出一篇历史类公号文
在政键圈,人人都习惯称呼蒋介石叫常凯申,仿佛已经是约定俗成。
这个梗源自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在他的学术研究报告把蒋介石(Chiang Kai-shek)翻译为“常凯申”。
结果成为滑天下之大稽,砸了清华的招牌。
作为非历史专业的作者,写过不少不入流的自媒体历史类文章,深感到历史类写作门槛低,但是写出爆款不容易。
写历史类文章要查阅不少资料,要梳理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有加一点俏皮话,再煽动情绪,怎一个累字了得。
刚看完的《历史简明写作指南》,里面有不少历史写作的干货,才发现历史类作者与真正的历史类大V,历史学家差距在哪里,对历史领域的自媒体作者非常有意义。
一.
对于历史类写作,作者和历史学家一样首要是具备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才能像当时人那样思考。
所以要成为优秀的历史作者,最起码要了解历史背景。
例如春秋战国的分封制与秦汉之后的郡县制,社会面貌乃至人心都是截然不同的。同样,古罗马共和国与帝国也是不一样的社会。
知道当时历史背景,才能明白为什么历史人物作出的决策,才能知道他们(譬如宋襄公)是真傻逼还是太逗逼。
二.
历史类写作的原则
1.紧紧围绕着有限的主题
有限的主题就是主题的垂直度,让作者、读者可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话题。
历史系学生有导师指定题目,但自媒体作者必须根据热点、受众选题,千万别选宽泛的话题。
2.清楚陈述的论点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例如:作者要论证明朝与清朝,那个朝代更强大(或者黑暗垃圾),就需要明确清晰的论点,这些论点不是戏说,胡说,要从原始材料的信息推导。因为历史写作不是写小说,不能张嘴就来。
3.文章由公认的史据建立起来
历史写作要确保史料的真实性,例如中国历史要分清楚正史、野史、实录、钞...
4.客观公正的思想
虽说写作是先确定选题,再搜集素材。但历史写作稍有区别,搜集的史料要支撑论点,但观点相反的史料也并不无视,要想一想别人拿出反证的史料来抬杠,自己能不能过关。
5.对象感
要清楚你的受众是什么人。如果要写美国60年代的平权运动,不得不提马丁·路德·金,这位大大在西方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除非历史课拿F的学生,否则应该是无人不知的。
但是在中国,不认识马丁·路德·金的一大把,所以写相关历史,要考虑到受众的水平,文化背景。先把马丁·路德·金是何方神圣,简单介绍一番。
摻点私货:在XX头条、X鹅号,百X号的历史领域写作上,不宜太曲高寡和,要注意读者的接受能力。
三.
历史写作要思考的五个问题
1.人物
历史是围绕人类活动而记载的,主角是人,那么历史事件要搞清楚,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包括谁谁谁、某某某,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2.事件
要弄清楚历史时间发生的整个过程,私以为要手备一份编年史。
3.时间
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尺度,例如乾隆和华盛顿是同一代人...
4.地点
许多人对三国演义故事吹逼的时候,滔滔不绝,但是以说道兖州、青州的时候,立马卡壳...那就是不懂地理的缘故,不过现在很好办,历史地图在网上花点时间就能搜到。
5.原因
一件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有什么导火线,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导火线通常是充满戏剧性的,清楚的,背景原因则是比较难梳理,含糊不清。
四.历史写作的4种形式
1.叙述
叙述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一般按照历史事件顺序。叙述的艺术关键在写什么,不写什么,相信什么以及拒绝什么。
2.描述
描述表现的更多是感官体现,更强烈的代入感。描述在历史小说常用,具体参考史景迁的小说,例如《王氏之死》。
3.说明
说明是把历史时间掰开来说,分析事件的起因,意义,参与者的动机,意识形态。
4.说服
说服多用于输出某种史观或者意识形态,例如左右派之争...
结尾.
这本书的定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但是除了历史专业的写作细节之外,它更多讲述了研究历史的“道”,如何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如何像历史学家那样看待写作。
如果自媒体作者只想炮制一篇价值10块钱的头条文章,那么这本书的知识,无疑是多得溢出。
如果作者还想花点心思,成为历史类大V,写出大象公会,文史知识那种水平的文章,那么这本书就很有反复看的必要。
作为一枚历史人文的小透明作者, 深感历史写作的不容易,向那些还在苦苦坚持的作者送上奖声,推荐这本《历史写作简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