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写书的人{No.1}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
来制造一个美丽的黄昏。
chapter 1看完《嫌疑人的告白》,那个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如同一直潜在水底的泡泡,现在缓缓上升到水面然后“啪”地一下破裂。
为什么他们能写出一本书?
我们习惯于在面对这种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在知道了他们的成功后,反推他们成功的原因,因而得出了答案——
他们首先有了远大的写书目标,然后运用自己的天斌与才华进行一系到操作,最后获得成功。任尔风云变幻,只留世人赞叹。所以,作者这个普通的词汇变得令人敬仰起来,像一个灼目的光环,有如从天而落的光,横亘在了我与他们之间。只觉他们应当如此——挥笔成章,章结为书,一蹴而就。
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天赋与才华,因为他们不一样。他们是伟大的人。
chapter 2而我忽略了一点: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达到拼天赋的程度。而天赋,是个人多多少少总有点儿。他们才华,写书的能力不是模糊的直觉,而是清楚明白地理解与使用,是全方位的架构、布局,排线,抑扬,语感上的融会贯通与下笔有神,灵感不是偶然而是积累成多的产物,就像为什么你会感到饱,不是因为你吃了最后一口,而是因为你吃了这么多口。
当我们试着顺向思维去回答此问,回到原本,从原点出发,和他们一起,从一无所有,到看别人的书,摘别人的词句,试着写大纲,期待和胆战地等待审纲结果,不过审,那么从头再来,重理线索,想情节,想人物,再写大纲,无数次探索后过了大纲,有些小激动,然而这只是开始。
你的情节高潮要跌容,你的人物形象要饱满,你的题材要新颖………关键是无论你天马行空的想象有多么丰富,你要有逻辑,还有,原创性。
这样去想,会发现,原来失败及成功之母的背后,有那么多心酸的细节,因为我们总是从结果看过程。所以觉得口头的砺炼是这么的理所当然,然而当我们真正地试着将自我代入他们时,会发现从过程走向结果是多么的心酸,孤独和胆战心惊,因为这是你下的赌注,而成与败,正确与否,你都不知。
chapter 3我承认,那些写书的人,多多少少有些机遇、才华。也许他们是真的与众不同,真的伟大,有能力。但,他们承受的是以常人为背景的孤独之旅。
“故事架构简单,世界观狭小,感情落点单一,我给了自己很多负面的反馈,以致,拿到纸质书时我都不敢看,也不好意思送给身边的朋友。”
那些站在领奖台上的他们,那些挥笔写下万里长篇的他们,被认为了天生骄傲,清高,可以创造一个世界,用他们笔下的人物,在那个世界里睥睨众生。
但,谁又知道呢,他们也同样被那些情绪牵扯着——
害怕不被认可,自卑,迷惆,急躁……在面临黑幕,枪手,代写,诬告后的低谷,甚至仅一个“抄袭”一词便能让他们不明不自地封杀。
chapter 3"时间一又一天过去,我还在原地打着转。可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你的停顿,而是你停顿的时候,别人没有。”
他们面临着的,同样有风雨飘摇的逆旅,用最简单的纸和笔,开启追梦的征程。4个小时能够读完的一本书,他们写了多久呢?灵感和幸运是瞬时而傲娇的,它们从不会对急于求成的人客气。在迷宫中行走的他们,每天都在摸索那个"出口”,
一天,没有找到。
两天,没有找到。
半个月,依然没有找到。
这是孤独的,他们会迷失在瓶颈期,回忆那时熠熠生辉的过往,对比同代人扶摇自上的成功。
但,幸运的是,他们也拥有支撑他们赴去的力量。
他们写下的每一字,改过的每一个段落,期待的每一次审稿的通过………还有,那些真诚的——读者。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对读者说上一句"谢谢啦,这次,你们放心读,我没辜负。”
他们愿意相信自己,没有在迷感的时候放弃写作,没有知足,没有停下向前的脚步。
每一次执笔,眼里有光,充满能量,像小王子一样,对未知的世界保持好奇,留有勇气,不惧未来,不畏过往,对自己热爱的事情充满信念,执着和慈悲,写出真真正正让自己骄傲的作品。
他们,那些写书的人,是这样写书的。
作者是孤独的生物,写作是在倾诉孤独。如果写作之后还是无尽的孤独,他毫无疑问会放弃,但只要有人,哪怕只有一人存在,存在那条孤独的路上——
"你是我见过最好的作者"
"我记得你写下的所有故事"。
作者就会变成最勇敢的生物。
--看完《嫌疑人的告白》后,一种关于作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