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人
《北大人生讲座》可以说是一本随笔集,它不是由单独某一个作者著作而成,而是收录了民国年间,朱自清、闻一多、蔡元培、梁启超等17位大师关于人生这一话题的经典感悟,56篇文章,就如同56封信,苦口婆心,娓娓道来;又如同56把重锤,每一把,都在敲击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关于人生的答案。
当代的年轻人,时常觉得困惑,一面不甘于平凡,一面又不自信自己的能力;一面苦苦努力,不分昼夜地忙碌,一面又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以有人说,当代的年轻人,是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一代,因为他们几乎每天都在问这个哲学上的难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为什么而活着?如何活着?在这大千世界里,如何才能让自己免于沦为一颗轻薄的尘埃,找到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转而散发出一点点热量。这些也许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北大人生讲座》,它就像是一个人生导师,在我们翻阅时,它会帮我们展开四件答卷:意义、责任、青年、为人。在这四件答卷里,那些困扰着我们的问题,都将一一得到解答。
如何做人01/意义
《北大人生讲座》开篇就给我们上了“意义”这堂课。开篇就以梁启超的一句“忙个甚么?所为何来?”给我们以警醒,让人禁不住去思考,我等今日所过的人生,究竟是有目的的“人”,还是无目的的“禽兽”。
所谓人生的意义,说直白一点,就是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我们活着到底有怎样的价值,这是一个许多人都乐此不疲去谈论的话题,似乎没有意义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话没错,只是可惜,我们往往忙忙叨叨,却也庸庸碌碌,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在《北大人生讲座》里,这一问题似乎得到了回答,李石岑说为学问,学问是决不会惹起饱和的,它既能使我们得以满足,又能源源不断地激发我们的欲求;周作人说在于生活的艺术,即为礼,为中庸;傅斯年认为在于美,在于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境界,对得起自己,同时一样对得起别人;梁启超则认为,在于苦痛,在于责任……
学问、礼教、美、与责任……这些都不能完全被看做是人生的意义,又都可以被看做是人生的意义,重要的是我们能够透过他们的人生,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归属。
如何做人02/做人
如果说人生的意义这一命题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相比较之下,做人之道却在很多人眼里,变得有些“无足轻重”。我们有时是在追求意义的路上迷了路,而忽略它,有时只是单纯觉得它是累赘。
当下的很多年轻人不会做人,他们欣赏“腹黑论”,嘲笑正义,不懂谦恭,不重礼教,不愿付出,不守承诺……这也许并不完全是年轻人的错,我们的时代,太过以“目的”论英雄,从学业到事业,所有环节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先冲上去,才有可能在这社会得以一席之地。而所谓的谦恭礼让,含蓄内敛,很多时候似乎都成了成功的阻碍。
但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无论社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无论个人主义及个人价值被多大程度上的看重,一个人的修养与品行,依旧是他除能力之外的第二张名片,并在很多关键时刻,占有被一票否决的地位。
庆幸的是,《北大人生讲座》里,给我们补上了这堂课。陶行知说,要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蔡元培说,要有科学的修养,要诚、要勤、要勇、要爱;闻一多说要重名誉,要束身自好,光明磊落……
《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修身乃立命之根本,身若不修,则大器难成。
03/责任
《北大人生讲座》里,记录了梁启超的《少年说》,在此之前从未完整地看过,只是那句“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直也没忘记。还记得第一次听见这句话的时候,配合着语文老师铿锵有力的音调,确实让人振奋不已。只是时过多年,那些从牙牙学语成长起来的少年们,真的强了吗?而在少年强了以后,又尚有几人记得自己对国家的责任。
在《梁启超传》里,记录了梁启超曾经提出的家国的概念,大致意思是说,大清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帝制的统治下,人民并没有国家的概念。可见,心中无国家,没有国家意识,没有民族意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危亡的开始。
关于国人缺乏民族意识,缺少修养,缺少气节等等的文章屡见不鲜,如柏杨就曾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里,大谈中国文化的弊病。《北大清华讲座》也是如此,它一反说教的常态,在第三部分里收录了很多批判国人思想弊病的文章,心气薄弱、作揖主义、做作、且顾眼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我们得以反思自省,让人读来羞愧,却也颇为痛快。
年轻人可以以修身为开始,正如易卜生所说,“希望你能做到纯粹的,真正的为我主义。”因为只有当个人的修养、能力、思想、学识等达到了一定的层级,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但切不要忘了,易卜生的话还有后半句,那就是“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最终的回归点是社会,而不是我们自己。
如何做人04/青年
这本书很有意思,它遵循了自己的一套内在逻辑,先是提出普遍的困惑,将读者抛进一个全人类的大环境里,帮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探寻意义;然后又指出了一条普适的规则,如何让人类这个群体更好地凝聚在一起,就需要我们修身养性,学习如何做人;接下来话锋转到了国人头上,身为一国之民,无论是人生的意义还是修身的目的,都离不开国家责任这个永恒的话题;而后又给予青年以指导,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的样子就是国家未来的样子,因此青年必须有青年应该遵守的法则。
《北大人生讲座》的第四章里,收录的就是这样一些法则。青年人必须认清自己的弱点,比如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妄想凭借已成势力,虚慕文明,好高骛远。这似乎是青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知之甚少,想之又甚为简单。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具备胡适所说的少年中国之精神,用科学的方法,进取的人生观去弥补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轨迹。
此外我们还必须求知尚学,养性修身,注重实践,同时保持进步的思想,学习做一个现代的学生。
什么是现代的学生?在《北大人生讲座》这本书里,收录了蔡元培“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的文章,他用了三个很有意思的比喻,狮子的体力,猴子的敏捷,骆驼的精神。除上述以外,在加以崇好美术的素养和自爱、爱人的美德,如此,便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学生了。
以此对照,进行自省,便可知我们究竟缺了什么。
如何做人《北大人生讲座》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繁复的说理有时会让人觉得枯燥,但它却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去读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得以变得通透豁达。那些一直缠绕着我们的迷茫、焦虑与匮乏、不安,在读过这本书后,即使你没看到答案,至少也可以发掘出根源所在。
而最重要的是,它能给我们以警醒,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配被称作是当下中国的青年人,为了配得上这一名词,我们还需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