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太空旅客》,我受到这两点启发。
《太空旅客》剧情简单,全剧由四个演员完成,基于三点假设展开:第一,旅程需要120年;第二,人的生命可以暂停,并能跨世纪重启;第三,人醒后无法再进入生命暂停程序。讲述了一个中途意外苏醒,却要一人在飞船度过剩余90年路程的寂寞工程师吉姆,人性与道德面前,他最终顺从人性,激活唤醒开关,叫醒了其中一位旅客,一位美丽智慧的女作家奥罗拉…
剧情如前期热议的《某城》一样简单,一眼望到底,无所谓剧透不剧透,但剧情同样简单,折射的内涵与意义却高下立判,对比伤赫然。
《太空旅客》画面平铺直叙居多,但看完让人玩味反思,《某城》特效惊辣,影院现场其乐融融,但散场便忘到脑后。
同时我也发现,好的电影不怕剧透,尤其剧情简单的电影,往往是立意取胜。
今天浅谈下两点启发:人与生。
关于人
剧情设置,将人与社会抽离,人性被剥去外衣,好像潮水退去显露的石头,人的真实需求被凸显,人们想要的不再是金钱、地位、权力,而是情感交流与情感依赖。
在吉姆明白自己是几千旅客中唯一醒来的人时,他翻遍整个太空舱,要寻找同类,一个能交流感情的同类。当他发现绅士调酒师是高度智能仿真机器人时,只好悻悻而归,可见情感交流,机器人是难以取代人的。
此时世界变的很简单,生存、娱乐、健身完全没问题,早晚餐程序已安排妥当,跳舞、篮球娱乐项目自由选择,现代社会有的全都有,只是社交因素全被抽离,只剩下个体真空。舱内是独立孤独的生命,舱外是浩瀚无期的宇宙。
这完全是一个孤岛,注孤生的岛。
人的社会属性被剥夺,人与人的关系显得无比单纯,没有地位之分,没有利益纠葛,直抵生命本质。
人在宇宙中,有意识有情感,能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时间地流逝,形成对比的是,无生命无意识亿万年龄的星系,以及无情感上百岁的机器人。
90年,对机器人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一串程序代码;对宇宙来说,毫无意义,直接忽略不计。
人是多么渺小,哪怕你捣毁飞船,炸掉星球,整个宇宙仍沉闷如一潭死水,惊不起一丝波澜,完全藐视你的存在。于是,人寻找存在感的唯一方式,便是寻找同类,哪怕只有一个同类。
终于,濒临自杀的吉姆,选择唤醒一个同伴,一个能深度交流的同伴。
这样,又一个话题被拿到生命的层面进行考量:爱情。
宇宙辽阔无际,你是多么渺小又寂寞,你需要亲吻需要爱抚,你渴望有人了解你的孤独,你也渴望深入对方,感受她的感知,彼此取暖。
其实,这就是爱情的本质。
此时的爱情,回到原生态,被褪去外衣,包括文明的外衣,道德的外衣,社会的外衣。而现实中的爱情,早已衣着臃肿,变味走形。甚至房子车成主体,爱情是外衣。
简单的说:许多人披着爱情的外衣,以爱之名,嫁给了房子和车。
我们是否该放下手机,合上电脑,感知下身边人的感受,重新看待你的亲情、爱情以及友情呢?
这值得我们反思。
关于生
因为一旦唤醒,人不能再度进入生命暂停程序,只能飞船上度过90年,这就是意味着你要生老病死在飞船上。
换句话说:一次唤醒,代表一次出生。
这与我们自然出生没有本质区别,而此时的吉姆掌握着船上几千人的出生大权。
他选择了美女作家奥罗拉。当她知道自己是为满足吉姆个人私欲而出现时,几近崩溃,砸了有关两人的过往,揍他一顿也难解心头之恨。她曾以为两人相遇是上帝给予她的礼物,却被自己出生的动机恶心至极。
这启发我们以成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出生。
我们每个人出生,多少都有些功利性。包括传宗接代、防老或满足父母无聊的生活。
你会在长大的某一瞬间,发现自己的起点竟然是被人设计好的,多少会令人沮丧,你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出生,而不是顺其自然,非己所愿,你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也不能决定自己出生的纯粹性。
对这一点,电影也给了出口,面对飞船危机,女作家奥罗拉与工程师吉姆决定携手合作,一次次生死关头,真情显现,他们发现彼此已无法割裂。
起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一个共患难的过程。
或许你会埋怨自己的出生不纯粹,或出于养老,或出于私欲,姑且不判断这种不纯粹对或错,毕竟用有局限性的现代价值尺寸去衡量一件事,总会有失公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法决定出生,但过程的走向,你有着很大的控制权。何况,如果你不出现,你们就不会有故事。这些亮点都可以抹去不纯粹的“污点”。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部影片《太空旅客》可以叫做《生命旅客》,它剥离许多假象,让我们直击生命本质,启发我们审视当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对生命的原始解读。
我们不是孤独的个体,不需要把时间耗费在手机、电脑等机器上,我们需要同伴,需要联结,需要多关心身边的人,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触摸彼此的温度,享受生命的过程。
或许,这才是影片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