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友广场

读书,写作悄然改变一个退伍军人的思维《散文随笔》

2020-06-27  本文已影响0人  chuxia初夏

作者/李学军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曾经在西藏阿里军分区服役。

        一直以来,我的内心从未磨灭过想写点东西的想法,尤其是当今社会,每天新鲜事层出不穷,到了我这个快要退休的年龄,如果再不去写,也许就没有能力再去搞创作了。

        前两年可我怎样也写不出,纵有千言万语和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有些事让我怦然心动,也不能在笔下顺畅地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篇像样的文章,仅凭肚子里的一点点文字功底是不行的,所以我想还是要静下心来利用工作之余去看书,学习。

        互联网时代,看书,学习都很方便,看小说,散文,在手机上随时可以看,我重读了在我青年时就喜欢的几位作家的作品,像张抗抗,巴金,贾平凹等作家的文章。

        我很喜欢把他们的作品,笔下的人物写的那是栩栩如生,尤其在我年轻时,有些幼稚的我,特别喜欢读张抗抗的的小说,我也曾把她视为心中的偶像。

        现在的我,已不是想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了,但也不是思想颓废的没有一点想法的人。

        每当我跟战友,同学,同事,朋友在一起闲聊时,有些认为到了如今不惑之年,自己应该回过头来,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写成文章留下来,感觉曾经的经历,也有过值得永远纪念,说白了,就是写回忆录,以完成自己的夙愿。

        但他们说当拿起笔时,感到很茫然,却不知从何写起,其实他们要写的是自己认为有价值,值得回忆的事,可想写时,大脑里很纷乱,感觉经历过的不仅仅是写自己,单写自己又说不明白,涉及众多的人和事,感觉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沧桑与辉煌,也不像是单纯的记笔记,要设计先后顺序,还要有语言组织能力,文字功底,终究没拿起笔,把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怀旧碎片组合在一起,留下的是太多的遗憾。

        说实话,写文章,写的能引人入胜的文章,不是谁想写就能写的,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要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可是我却差的很远。

        我在日常工作中,单位总结,汇报材料等等,也写过不少,自认为个人应该也算个知识人,一天,我的第六感官一时兴起,拿起笔想写篇散文,可怎么也写不好,更不用说写小说了,难道这真是个禁区,永远也进不了写作行业?内心经历着太多的挣扎。

        所以我就重新看张抗抗,巴金,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细细品味他们作品中语言,文字,感觉他们作品中的每句话,也不是自己写不来的呀,语言也非常通俗,就像我们日常给人交往说话一样,读起来很上口。

        尤其是我重读张抗抗的散文,小说,感觉就像旅途在沙漠,忽遇一泓清泉,疲惫神情一扫而光。哪时我就非常羡慕她,年纪轻轻,就成作家了,现在又读她的文章,依然对我感悟至深。

        前几年,我也曾有过想写回忆录想法,可现在我没了这样的想法,因为一个人的一生短暂又很漫长,每个人命运各不相同,一生都是一部书,自己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自己人生经历跟众多人一样的普普通通,写了又给谁看呢?谁又想看呢?

        从前年开始,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暇时间,看书,记笔记,写心得,试着去写一些很短的抒情散文,炼习写小说,有时也只是写一段话,至今都存在手机简书里。

        后来我试着写了第一篇抒情散文《心路》写的是我当兵期间工作和生活,那是一段自认为难忘的峥嵘岁月,一遍遍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反复修改,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怀着满是期望中给一家编辑部发了出去。

        两天过后,编辑加了我的微信,在微信上说我的作品不错,一周之内在平台上发表,我的内心真是欣喜若狂,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写的作品被人采纳,也是我的"处女作"给我增加了极大的信心,后来我接连写了几篇散文,发向不同的编辑部,都一一很快发表了。

        我在部队服役期间,自知文化功底不深,我服役第一年就上了沈阳"鸭绿江"函授写作学校,我买了本大词典,有空就看诗词解释,也经常查看疑难字,文字功底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断断续续上了三年函授,也练习写了很多,可终究没写出能拿的出的文章。

        过去,我有看小说的习惯,高中毕业以后,生产队还是大集体,空暇时间相对多些,我就是在那时看完了巴金的小说《家》,我喜欢这不书,久久不能忘记书中的情节。

        那时也都是借书看,后来又借看了巴金写的《灭亡》一书,但都没有《家》对我感触深,后来因工作和生活,再也顾及不到看工作之外的书籍。

      一次去同学家,见他桌子上放一摞书,我翻看着,里边有张抗抗写的《灯》还有一本她写的《爱的权利》两本已经发黄的书,我就给同学说想借去看看,同学说,送给你吧,我回家读后,想了好长时间,主要是羡慕中还稍带着点美丽的嫉妒,看了她的简历,那时我也是充满幻想的年龄,人家那么年轻都成为作家,心想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涉足写作。

        那时,也不是没一点行动,我也曾试图写点东西,准备了稿纸,晚上在煤油灯下熬了半夜,在十六开纸上写了半张纸不到,再也写不下去了,心想这写小说也不是,想写就写,没那么容易,从此就放弃了这样的梦想。

      近两年,我一颗不安分的心又骚动起来,老是有一股想写散文和小说的欲望,这种想法越来越浓,心想,这也急不得,我记得有句名言: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后来我又读了张抗抗的《夏》和《淡淡的晨雾》巴金被人称作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和贾平凹的《废都》和《浮躁》这次读他们的作品是带着目的读的,用了好长时间,从字里行间,不仅看了他们写作精髓之处,也看到了他们做人的品德,使我受益匪浅。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写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山茶花》挑了一家编辑部,怀着一颗忐忑的心理发了出去,一周后,编辑加了我的微信,回话说,作品不错,可以发表,但我想小说一定会有着诸多不成熟的地方。

        后来我又接着写了短篇小说《家乡的呼唤》主要是写,大学生回乡创业和对待爱情的态度,通过这篇创作,我体会到,要想写好小说,生活阅历是一方面,重要是还要多读书,只有读书学习,才能进步,更好地丰富自己,每当我看他们作品,仿佛他们就在我的面前,在帮助指导着我一样。

        这期间,有的朋友给我发微信,说我的作品缺少人与人的之间的矛盾,更缺少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脱离了现实本身,想想也是,不过我写不了腥风血雨,我的心始终在向往美好的东西,我想朋友也许说的对,或者这就是我的短板。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构思,我又写了第三篇短篇小说《我是你大姐》我的每篇小说,都有我或多或少的生活影子在里边,凝聚着个人的思想火花。

        我结识的一位大姐姐,她就像我的大姐姐一样,关心着我们家,她很富有,没有因为家庭的差距而忘记我,一直在关心着我,当然在情节上完全颠覆了,不是那回事,只是因为她就像大姐姐一样关心我,所以构思了这篇小说的创作,我饱含激情的写完。这篇小说,发表一周多时间,阅读量就达到八千多,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

        自打我创作,写小说、写散文,我更爱看书,因为写小说,涉及的知识面太广,领域诸多,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涵盖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学习和充实自己,写出的作品就没有骨质,读者看后就会感到我的作品显得空洞和浮躁。

        最近我刚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名字叫《天使之恋》二十三章,七万多字,写小说,其实是我洞察一种社会现象,写这篇小说用了半年多时间,我心中构思了个大概,写作时充分发挥我的想象力,仿佛我的心飘向窗外,飘向陌生而又熟悉的领域,总是能得到写作上的灵感。

        因为写一篇小说,最终要给读者表达一个目的,让读者知道哪是值得弘扬的,是正能量,哪是要批判,唾弃的,社会阴暗面,能让读者耐人寻味,哪怕是永远能记住小说里的一句话,视为经典语句,我就心安理得了,可我至今不知道读者是否还能记起我的作品,也许永远不会有。

        构思,创作是我感到莫大的荣耀和幸福,再有两年我就退休了,但读书,学习,搞创作,又赋予了我新的生命里程,写作使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在提升,思想上有了新的境界,低调做人,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容得下别人对我作品批评指正。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活到今天才发自内心地明白和遵循这个道理,我的作品也许只有在读者和编辑部老师的善意批评中才能进步的更快,在不断追求,甚至于挣扎,磨练后才能写出富有哲理的语句,才能让读者受益,也使我能走向成熟。

      部分读者朋友在文章留言中时常称呼我老师,这让我受宠若惊,对朋友的赞誉,甚至感到自己有些虚荣和不安,我的人生走到今天还有人这样称呼我,虽然那是一种礼貌的称呼,可在我心里想,那不仅是称呼,而且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赋予我的是一份责任。

        我写的作品要对得起读者,对得起社会,要淋漓尽职表达人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尽管不一定达到这个目的,但最起码我的心是这样想的,在向这方面努力。

        读书,使我更加知道谦虚,勤恳的重要,从中能更好吸取书中精华,无时无刻地浇灌着自己心里这块不太成熟的处女地,等待结出更加丰盛的果实。

        我庆幸自己当兵的那段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给我增加了在人生长河中的阅历和创作毅力,今天的我更爱读书,学习,使我慢慢走上了创作之路,写作使我变的痴迷和执着,为创作使我兴奋得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尽管还不成熟,尽管还有些稚嫩,也有时感到些艰难,虽然写不出脍炙入口的惊人之作,但我不会停下自己写作的脚步,读书使我看问题更深刻,也给了我丰富的想象力;读书在重塑着我的内在形象,增强我的内敛,也在悄然改变着我的思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