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谈校园暴力

2016-05-28  本文已影响898人  子非安然

频繁曝出的校园暴力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了国人的神经。殴打、扇耳光、扒衣服、泼酒精点火,手段之残忍,让人无法想象是一群未成年少年所为。他们给受害人留下了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阴影,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忧虑与恐惧。


校园暴力何时了?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份调研报告展示,68%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施暴者大多手持棍棒,砖头甚至管制刀具,对受害学生不分部位,不计后果地进行攻击,死伤后果严重。

我们不禁要发问,是什么让这些本该纯洁善良的孩子,沦为冷酷无情的恶魔?

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此类事件中,施暴者都不具有正确的是非价值观与健全的人格,究其原因,还是道德教育的缺失。也许有人会说校园暴力最近几年才成为舆论焦点,但其实暴力行为一直都存在于校园中,只是因为学校的暗中默许,认为其只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以及受害者和其家庭法律意识淡薄,使得这块中国教育肌肤上的伤口一直没有暴露,直到今天才被发达的网络无情地公之于众。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缺失,一直广受诟病的应试教育制度难辞其咎。虽然我们无法否认应试教育给全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舞台,使全国孩子得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同时也使中国迅速摘掉了文盲大国的帽子,获得了大量宝贵的人才资源,但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禁要质疑,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人格的健全度是否会受一定的影响?

分数是应试教育的灵魂,所以提高升学率成了中国学校头等目标。在这样畸形心态影响下的学校,就会重智育而轻德育,即使有所谓的心理道德课,其在总课程数中所占比重也极少,而且随时有被其他课冲掉的危险。在学校培养学生道德的职责已经失位的情况下,倘若家庭教育也同时缺失,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有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正是一个人格和心智不健全的群体。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糟糕家教和不重视德育的学校所产下的畸形儿。

法律的两难与无奈

近日,山东德州一名14岁的初一女孩被几名初中生轮流掌掴30多下,而原因竟是上次问她叫什么名字,她没回答。该女生被迫转学,不想施暴方的带头学生又带着人到新学校找该女生。对于事件的处理,校方的回应是:打人者停课反省,积极处理。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起案件中,虽然受害人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性质十分的恶劣,但给予施暴者的处罚仅仅是停课处理。这种情况在其他类似案件中也很普遍,施暴者可能只是口头道歉,赔偿一点精神损失费,或是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补偿,其付出的代价,可谓是无关痛痒。

为什么?因为施暴者是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对象。

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本着保护未成年人、拯救未成年犯罪者的精神,但也同时导致了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拿什么来保护同样身为未成年人的受害者呢?

《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身心发育不成熟、属于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所以我们对于一时糊涂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采取“感化、教育、拯救”的方针,使其减轻刑责或免受刑责。通过这样做,我们及时拯救了一大批因为一时冲动而犯错的迷惘少年。那么,我们是否有效地遏制住了未成年人犯罪数数字的攀升呢?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协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七成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七成以上,并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态势。

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保护法非但没有有效抑制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发生,反而因为其宽容与忍让无形中助长了它增长的态势。为一时冲动而犯错的孩子留下一条希望的路,这本无可厚非,但施暴者犯了诸如虐待凌辱他人,甚至故意杀人等几乎不可饶恕的罪行时,施暴者为其暴行、监护人为其失职所付出的代价与受害人及其家庭受到的巨大伤害相比,是否有些微不足道?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情与法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份我们必须回答的答卷。

旁观者

三峡女生被掌掴的时候,周围的有嘻嘻哈哈拍照的,有若无其事路过的。

在运城少年被殴打致死的案件中,有碰巧目击少年被殴打的同学,而他们没有告诉学校,也没有报警。

哪怕他们是发出一声制止,或是报告一下老师,也许就可以及时阻止悲剧的继续,可是他们没有。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教自己的孩子“莫管闲事”,免得惹火上身。教会他们这些的我们,又有何资格去谴责他们呢。当我们的下一代不是被教之善良,而是被授之冷漠,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好好地拷问一下自己的灵魂?

同样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又是怎么对待这件事的呢?

在某新闻网站上看到这样一条评论:“以后一定要赚很多钱,让我的小孩在学校看见人就往死里打,打了之后用钱捞出来,打的让所有人都怕他,看谁还敢欺负他。”

可怕的是,这是一条点赞数最多的评论。

中青网首席评论员曹林曾经说过:“很多评论都染上了一种霸道的强迫症,带着一种真理在握、毋庸置疑的口吻强迫别人接受。”在网络上,我们通常是情绪化、不讲理的。许多人成了键盘侠,高喊以暴制暴才能解决一切,殊不知他们自己无形中也成了悲剧幕后推手中的一员。

但此时大多数的人只想绝望地问上一句:“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校园暴力的发生、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是我们孩子的病症,更是社会、民族的病症。呐喊过后,我们更需反思,想清楚我们犯了什么错误,为了弥补这个错误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这是一道出给你,出给我,出给这个社会的一道必答题。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谢谢配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