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自行车和智能出行,谁能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的概念被提出很久
并被用于出行、物流等诸多领域
最近又因为摩拜、ofo、小鸣等话题火热
包括前段时间平衡车在北京上海被禁
“最后一公里”又被拉出来热议
大家都在讨论“最后一公里”的战役怎么打?
今天嘿嘿也加入讨论行列
从嘿嘿的角度,关注“最后一公里”会对智能出行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着重讨论出行问题
出行“最后一公里”
作为短途代步工具,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平衡车产业始于2009年,几年间,这一行业可谓是经历了“野蛮生长”。2013-2015年我国平衡车产业产能产量激增,行业内生产商从数十家增长至万余家,国内平衡车产能从2011年的3.2万台激增至2015年的1650万台。今年3月以来,价值4000亿元、占据全球90%以上市场的中国平衡车行业,遭遇“急刹”寒冬,国内相关企业大面积倒闭,企业订单锐减70%。从在美国为首安全事故至亚马逊网站下架,从三次美国ITC“337调查”至京沪的禁行政策,多重撞击电动平衡车行业。
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对向美出口过程中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根据“337调查”普遍排除令规定,只要有一家企业败诉,那么,其他生产企业同样也要退出美国市场。
平衡车行业面临的问题
2016年8月,上海警方开始对电动平衡车等违法上路行驶进行了集中整治。明令禁止电动滑板车、平衡车上路。紧随其后,北京也开始在公共道路上禁止平衡车,交警将对使用这些代步工具上公共道路行驶的人处以10元罚单。
相关负责人表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滑行工具”不具备路权,不能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只能在封闭的小区道路和室内场馆等地方使用。这里谈到了平衡车行业存在的第一个大问题——安全性。
1、安全性问题未能得到国家认可
与传统代步工具不同,平衡车没有方向盘、油门、刹车等零部件,再加上国内平衡车质量参差不齐,的确发生了多起由平衡车引发的安全事故。在网上搜索平衡车安全问题时,发现由于超速断电设计、转向轴松动断裂、冬季冻关机、道路湿滑不平整等问题,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受伤并非个案。
北京市消协选取了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20个企业生产的20个品牌的电动滑板车样品进行了比较试验。由于目前国内尚无相应的质量标准,消协委托北京市轻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参照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标准,对样品的整车外观、刹车制动性能、续行里程、最高车速、说明书明示质量要求、锂离子蓄电池等6项指标进行了测试。
经过测试,20个样品中除了1个样品“干态制动距离”符合电动自行车国标规定的“以最高车速骑行时,其干态制动距离不应大于4米”的规定外,其余19个样品制动距离均远大于4米,距离最长的达到9.9米。
制动距离:制动距离是衡量一款车的制动性能的关键性参数之一,它的意思就是人们在车辆处于某一时速的情况下,从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静止时,车辆所开过的路程,类似刹车距离。
按照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为每小时20公里,而接受测试的20个样品中有16个样品的最高时速超过20公里,最快的电动滑板车时速达27公里。一线交警表示:“如果在机动车道行驶,他们的速度太慢 ;而在便道行驶,他们的速度又太快 。相对速度过慢或过快都容易造成事故。”
北京市消协秘书长杨晓军说,由于电动滑板车、平衡车车轮直径较小,刹车时摩擦系数小,且重心高、稳定性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事实上,除了行驶过程,接受测试的20个样品中还存在“蓄电池容量明示与实测差距较大”的问题。北京市公安消防局负责人介绍,电动车普遍存在防火安全性能较差的问题。电动车使用过程中容易因电气线路短路、过负荷、插接件接触电阻过大、元器件高温等引发火灾。
2、平衡车行业缺少行业标准
从上述北京市消协选的试验来看,行业并未制定对应的质量标准,所以只能参照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标准,没有行业标准就无从监管。
另外,平衡车的产能增长有一个主要动因是,中小型及家庭式作坊剧增。中国生产的主要是无杆平衡车,该领域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安全事故主要源于制造过程。很多山寨生产厂商和某些品牌厂商,采用劣质零部件,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使得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一些小企业不具备平衡车的先进技术,不了解产品需要注意和防范的安全点,也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生产中的监管也是没有到位的。
国产平衡车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专利纠纷。据有关报道,在国外的销售渠道中,专利问题可以对商品一票否决。美籍华人Shane Chen和杭州骑客公司的专利之争;2015年12月,亚马逊也以产品涉嫌专利侵权为由,强行下架了中国企业在网站上出售的全部平衡车产品;美国对中国平衡车产业又一次“337调查”即将立案,主要针对的还是知识产权纠纷,这已经是短短半年间发动的第3次。所以在平衡车行业的专利管理也是需要规范的,特别是涉及到出口问题。
3、嘿嘿观点:国家应该做好规范而不是禁止
虽然平衡车行业存在如上问题,但不能否认在如今机动车剧增、交通堵塞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平衡车是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工具,只是每一个行业都是需要行业标准和监管的,这也是国家机关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在未对行业做出安全生产、出行规范等行业标准之前禁止了平衡车上路。而且国家没有禁止平衡车生产,却先禁止了平衡车上路,并且在平衡车的出口问题上没能解决各国产品认证、专利等问题,这对于大量的平衡车生产企业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倘若对平衡车的各项生产指标、技术指标做出安全规范,同时要求平衡车只能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是否也能让平衡车上路,解决市民出行难题?
共享自行车真的能解决出行问题?
最近摩拜单车、ofo小黄车等的火爆,都证明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庞大而且不能被忽视。雅迪、小牛、小米、轻客等期望升级交通工具改变出行的公司和滴滴、摩拜这些互联网共享模式的公司正在从不同维度切入最后一公里的战争。然而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共享自行车能不能走到最后还需要时间验证。
如果说平衡车厂商还是单纯通过迭代交通工具来解决出行问题的话,互联网公司已经玩熟了共享模式。但从目前来看,受到追捧的共享自行车依然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自行车本身太重、缺乏友好的体验、很难满足用户随时出行使用的需求(使用高峰期不一定能找得到车)。更深层面上,也有投资人分析称,这种模式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过高,实现盈利遥遥无期。以一个成本问题为例,市面上很多的助力电单车售价在2000元上下,而像摩拜单车的成本据称已经接近3000元,还要面临恶意损坏、使用老化、维修等成本。
作为相对传统的制造公司中的一员,爱尔威市场部负责人王强从摩拜诞生之初就保持关注。在他眼里,不论是通过卖产品解决问题,还是通过共享产品来解决问题,都是商业模式的选择。而作为制造公司,最好的选择还是通过打造好的产品并尽可能降低成本,合理定价,提升销量获得更多利润。
在未来,融合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好的产品交给优秀互联网公司来运营或许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王强说,在这个理想状态下,这个市场的参与方都能各自发挥特长。比如可以共享电动车,由电动车公司提供产品和售后,互联网公司进行运营,双方共同切入这个市场。
所以共享自行车能否真正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还有待观察,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解决出行问题的模式,都需要再有一段时间的考察和验证,对于智能出行工具来说,依旧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还有什么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交通拥堵是全世界的普遍性问题,从2000年至2015年,中国机动车增长近20倍。各大城市每年机动车增速15%,道路增速仅1%。过度依赖汽车的出行方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城市日益拥堵,被定位为城市交通“治堵神器”的云轨、空铁、巴铁这三种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正备受关注。9月5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空中巴士”——“巴铁1号”在河北秦皇岛综合试验,是一种采用电力驱动的新型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目前完成了概念化设计,正处于模型车制作验证及工业化设计阶段,但巴铁的问世也遭来了非常多的争议,对于巴铁是否能真正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是否对现有交通和道路不影响等实用性问题,都报以迟疑态度,甚至有媒体报道“巴铁”项目难实现,是公司在骗投资人钱。
而在今年10月13日,比亚迪在深圳坪山总部举办首列4.4公里的跨座式单轨——“云轨”的通车仪式。比亚迪历时5年,投资50亿元研发的跨座式单轨——“云轨”在深圳举行全球首发仪式,正式宣告进军万亿级轨道交通领域。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出席了仪式并致辞。“云轨”还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在资金层面的支持,双方前不久签署了600亿元《单轨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合作协议》。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现场致辞中表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将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必由之路。“云轨”作为中小运力的轨道交通产品,可与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充分结合,帮助打造地下、地面和空中的立体化交通网络,解决大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希望在现有交通体系中,使“云轨”与地铁、公交巴士等其它公共交通错位发展、互为补充来解决城市拥堵问题,以期引领一场一体化交通变革。
那么云轨是什么?
据了解,比亚迪“云轨”属于中小运力的轨道交通,由单根轨道梁支撑,是纯电力驱动的。比亚迪方面称,云轨综合优势非常突出:
造价仅为地铁的1/5,建设周期仅为地铁的1/3;
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具有极强的地形适应能力;
噪音低,可从城市建筑群中穿过;
桥梁通透,独立路权,景观性好,能很好适应城市生态环境;
编组灵活,运能为1-3万人/小时(单向);
最高时速可达80km/h;
比亚迪“云轨”可广泛用于中、小城市的骨干线和大中城市的加密线、商务区、游览区等线路,解决大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比亚迪轨道交通设A型线和C型线两种模式,A型线主要设于市区公共交通干线以及机场、火车站、地铁等专用线路的接驳站点等,建设成本为每公里1.5亿~2.5亿元,C型线深入社区,靠近住宅、商场、医药等,造价成本为每公里1亿元或小于1亿元。而且比亚迪还在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将运用于云轨,以此降低运营成本。
王传福在13日举行的发车仪式上透露,汕头市已经与比亚迪签署了铺设250公里“云轨”的协议,这亦是首个同比亚迪方面签署协议的城市,而目前也已有20个左右城市已与比亚迪达成初步协议,未来将在更多城市见到“云轨”的身影。
所以,究竟是共享自行车,还是智能出行能真正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两者在商业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完全不同,凸显出来的优势和劣势也各有不同,智能出行通过产品和技术来解决问题,共享自行车则通过共享产品来解决问题。但无论模式怎样,都需要有行业标准或者规则来规范这些行业,需要国家和市场两种手段才能真正解决好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文中数据参考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网易财经、新浪、36氪、新华网)
更多新奇资讯/酷炫智物/好玩实验
敬请关注微信订阅号:智黑(ID:in-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