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弱与叛逆:从焦仲卿性格的两面性看封建礼教的反动
读诗:《孔雀东南飞》3
懦弱与叛逆:从焦仲卿性格的两面性看封建礼教的反动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里称焦仲卿的“性格比较软弱。”
人们评价焦仲卿:“缺少刚气。”在母亲与妻子冲突中“一筹莫展。”殉情前仍一番徘徊瞻顾,表明他是一个懦弱的人。
连自己深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确不是个好丈夫。
妻子被逼死了,自己也为之殉情,与妻子黄泉里相见,又有现代学者把他称为“情圣,”为情而生,为情而死。
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生活环境。
我们知道,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极力宣扬“忠、孝、节、义,”行成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禁锢人们的思想。
忠:指臣对君的竭诚;孝:指子女对父母的顺从;节:指妻子对丈夫的服从;义:指君臣之间、或不同的社会阶层人们之间道德责任。
忠孝节义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实质在于强化封建礼教,增强封建礼教对人心的约束力,掩盖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封建礼教最大的诟病就是对女性的压迫。三从四德、七出等宗法制度是套在妇女身上的枷锁。
特别是七出(也称七去),是残害妇女、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
《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窃盗去。”
在那个男权时代,女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男子休妻另娶如同换件衣服,司空见惯。
焦母看兰芝不顺眼,嫌弃媳妇,要儿子休了她,是件很平常的事。
刘兰芝的美貌、贤淑和才艺,深得焦仲卿的喜爱。结婚两三年来,两人恩爱如初。听到母亲要他休妻,自然是不同意的。为妻子辩解:“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并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遗此妇,终老不复取!”
一个“长跪告”说明仲卿为兰芝求情,说了许多的好话。最后迫不得已表明自己,若休了兰芝,这一辈子我也不娶媳妇了。
焦仲卿在这里除了辩解,还有抗争。而这种抗争触动了焦母的权威,惹得焦母:“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吾己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那是个崇尚“孝顺”的时代。不顺从母亲触犯母亲的权威视为大逆不道。
大诗人陆游也是在母亲的逼迫下休掉了自己心爱的妻子唐婉。闪心的痛苦也只能有诗词束表达: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钗头凤》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
焦母与刘兰芝,一个亲情,一个爱情,焦仲卿无法做出选择,母亲的背后是强大的封建礼教,抗争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
仲卿泪眼望兰芝:“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无奈的劝兰芝回娘家过些时日,并表明自己一定会去接她回来。
大道口分手之际,仲卿上了兰芝的车。以“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的誓言表达他对兰芝坚定不移的爱情。
兰芝为之感动,以磐石与蒲苇相回应。同时想到暴躁的兄长容不下自己,“逆以煎我怀。”而担忧。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刻画两人难舍难分又不得不分手的恋恋之情。
人们指责焦仲卿没有保护好刘兰芝,指责他的懦弱,没有反抗没有斗争,这似乎有些委屈他了。
是那个世代的压力而形成这一秉性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礼教家规约束所造成的。
当焦仲卿得知刘兰芝再嫁,有一种被欺骗被叛的愤怒,还有一种屈辱感来找兰芝的。所以他以一种嘲讽的口吻说:
“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此时的仲卿,想着往夕的约定,想着再也不能与心爱的人厮守终生,心碎了,万念俱灰,唯有一死了结。
“此恨绵绵无绝期。”
对于仲卿的讽刺,兰芝更是伤心。想到自己回娘家这些天,一直盼着你来接我,却没有一点讯息。家兄的逼迫,我一个弱女子怎能抗拒?我绝不是贪图富贵之人。
“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兰芝的言语坚定了两人赴死的决心。
礼教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却约束不了人的心。
仲卿回到家中,拜见母亲,是了结心中的牵挂。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村个人,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对于一个心于死灰的人,这样的劝说是苍白无力。
仲卿回到房间,体会着兰芝往夕的温馨,如今却要绝于人世,不禁悲痛煎熬。
斯人己去,当他“自挂东南枝”时,却在庭树下徘徊。
这是他在诀别前对亲人的牵挂,表现了一个真实的焦仲卿的形象:胆小、懦弱。
焦仲卿忠于爱情,追求幸福!既然生不能在一起,那死就同穴吧。
焦仲卿不是懦夫,他可以用生命的代价抗争,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焦仲卿也不是情圣,拘谨、消极反抗。
他是一个深情执着而又内心充满矛盾的男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