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出售的“意识”
在我们现有的普通认知里,意识与生命同在。灵魂的超脱归于灵异、玄学或神话。
假如,意识在失去生命后,又赋予一个物体,一具仿制的没有生命体征的身体或一个随便的玩具熊等等,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痛苦或快乐,都如同没失去生命时一样可感知,前提是,在失去生命的那一刻取得意识主体的同意。
那么,身体已化作清烟,还保留意识是为了什么呢?种种人生的留恋与放不下,但只能感知却一切无能为力,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好吧,如果可以出售呢?而且价格诱人,足以让放心不下的亲人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呢?人生最后一次笔交易做还是不做呢?
那么,愿意出高价购买“意识”,其用途在何处呢?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可能不会做太理性的思考。
英剧《Black mirror》之《Black museum》为这些疑问做出了答案,当然不是唯一,却令人细思极恐。
出售“意识”的是一位即将接受电刑的死刑犯,在诱人的价格和对家人的关爱下,他把“意识”出售给一位穿着医生外衣的商人。
这应该是他一辈子最后悔的事。
他的意识被用做了什么呢?
首先,赋予了模拟死刑犯制作的身体上,类似于逼真的蜡像。然后,成为橱窗里的展品。
展示什么呢?受电刑时的撕心裂肺的叫喊和痛不欲生的痉挛。
按下电钮开关的便是花了钱的观展者,电刑时长与出的钱多少自然相关。
观展的人五花八门,猎奇的、表态的,但也不缺少普通大众,因为在玻橱窗外的人看来,类似于动物园或科技模拟园。
于是,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按下电钮,受刑时的感觉,在售出的“意识”里重复再重复,正真的死循环,如同炼狱。
……
这是一个类似科幻的故事,却令人不寒而栗,好在故事的结尾还算安慰人心,这位“意识”被煎熬的可怜鬼被女儿救出,终于意识与身体同归尘土。
科幻,不是完全的虚无。很多过去的科幻就是现在的呈现,那么现在的科幻或许就是未来的样子。
想想,科技越发达或许对人性的考验也越多越深。
如果有一天有人向你售出“意识”,你可以看清他的今生过往,你愿意取得吗?
如果有一天,橱窗里有被出售的“意识”的不同展览,你会去观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