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

名师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20-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身书生气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品味字词,赏析语句,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及文章哲理。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相关作品,感受、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之前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温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刘禹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在和州做通判,知县策大人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刘禹锡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房子,策知县偏偏安排他住在城南郊区。刘禹锡来到郊区一看,此处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便高声吟诵:“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策知县不乐意了,哼,让你高兴!从城南移到城北住去吧,三间房子变成一间半。刘禹锡来到江边,看白云悠悠、杨柳成行,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愤不已,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但那又如何呢?刘禹锡在茅草屋里,一挥而就,《陋室铭》便挥酒而成

一篇《陋室铭》,把刘禹锡的豪气尽显无余,有如此境界的人一生有着怎样的境遇?今天所学的这首七言律诗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初读,定一诗基调

1.读题目,画停顿,抓信息,知其意。

画停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抓信息,知其意: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根据课下注释引导:抓住“酬”“乐天”“见”“赠”

预设: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的一个酒席上相逢,刘禹锡以诗回赠白居易。

2.读全诗,感受变化,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跳读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发现变化。

预设:读出首联的凄凉、伤心尾联的重拾信心、精神振作。

(2)读整首诗,引导学生感受整体的情感变化。

预设:(首联)凄凉、愤慨(联)伤感、沉郁—(颈联)感慨、坚定一(尾联)高昂、豪迈

指导: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读准节奏,读出重音,读

出语调由舒缓沉重到昂扬、激越的变化。

三、思读,品一曲悲吟

1.品读首联,思考:从这两联里可以看出诗人心中郁积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1)朗读揣摩首联里的“凄凉地”“置身”,重点突出品读“弃”字的味道。

补充刘禹锡被贬的资料。

从被贬资料来看,刘禹锡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成为两鬓斑白的老年人了。

预设:“凄凉地”极言被贬地的荒僻,“二十三年弃置身”是对自己这20余年人生经历的概括,突出了被贬的时间漫长,能感受到“凄凉”“弃置身”所传递的那种凄楚与愤懑。(2)总结引导,指名学生再读体会。

这23年,正是诗人年富力强、欲将冲天抱负付诸实践的时期但是,所有的宏大愿景在这23年中灰飞烟灭,所有的期待在这23年内化为影。因此,诗人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2.颔联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借助注释概括出来,并说说引用这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1)学生借助注释概括两个典故。

(2)教师适时进行指导,通过朗读重点品味“空”“”,探讨:如果把“空”改为“悲”,把“翻”改为“变”可以吗?

学生在比较中反复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

怀旧空吟闻笛赋

怀旧悲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到乡变似烂柯人

预设:“空”字有种无可奈何之感,写出老友已经离世只剩下自己一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更有作者因身在贬谪之处,不能像向秀那样可以亲临故人之居凭吊寄托哀思,空荡荡的

心里满是无奈和落寞。因此,“怀旧”表达了诗人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翻”字更能表现家乡变化之迅猛,家乡本是让人魂牵梦绕,最熟悉、最亲切的,但是

作者多年后回到家恍如隔世,落寞苍凉。因此、“到乡”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自己贬滴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变迁,以及回归家乡之后因为生疏而怅惘的失落心情。

四、拓读,唱一首高歌

1.追问思考:一个如此伤感、怅惘的人,他会不会突然振作起来呢?如何能够感受到他的振作精神?

(1)指导细读颈联,反复重点朗读“沉舟”“千帆过”“病树”“万木春”,体会言外之意。

(2)资料助读,读读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了解作者的经历、性情。

资料一:重温早于此诗一年所做的《陋室铭》和贬官之初所写的《秋词》,体会诗人在人生低谷时期的精神状态。

资料二:教师讲述刘禹锡两度还京却初衷不改的故事

《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来。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总结并过渡:刘禹锡两度触怒当朝权贵,随之而来的是又一轮外放生涯,终究是一生漂泊,然而在刘禹锡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一身铮铮铁骨,一腔慷慨豪情。

2.饱含情感,激情昂扬地诵读尾联,重点体会“长精神”之万丈豪情。

(1)穿插朗读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看看白居易有没有对刘禹锡说些鼓励、长精神的话语?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小结引导。

白居易的诗给予友人以温暖的关怀,流露同情、愤慨之意。然而刘禹锡的作答中却以“沉舟”“病树”自比,却凭“杯酒长精神”,诗人已知失去的岁月再不可能返回,春天不因一棵树的枯萎而不再降临,千帆不因一艘船的沉没而止步不前,他必须摆脱个人沉浮和得失带来的困扰,看到希望的光亮。

(3)自由表达:你心中的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结:此时,我们才真正了解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为什么诗人由开头的悲愤到结尾精神的振作呢?因为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的一种规律,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因而抛弃了个人的烦恼忧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傲岸不屈、执着追求、奋发自我的刘禹锡,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这种境界因超脱而变得豁达。

五、诵读,悟一种学法

1.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关键在一个“读”字。

用语感读诗情,

抓字词读诗心。

借背景读诗根,

以思想读诗魂。

2.再述故事,诵读结课

刘禹锡的晚年,与白居易酣饮终日,以诗酒琴书自乐在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都不便的情况下,依然高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看来,一个有豪气的人,走得出困境,斗得过小人,交得了挚友,活得出自我。有豪气,方成大格局。

课件显示,诵读结课:心中若是有春天,秋风秋雨奈若何?

推荐阅读:《刘禹锡评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