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工作小记
疫情期间,各个行业都受到了影响,教育行业所受影响在别人看来并不大。但其实,我们的经历着各种变化。整个3月,前端也就是销售部门的业绩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滑铁卢”,定的指标只完成了3%;客服部沟通调节,仍是许多学员不愿上线上课,经历了大概是最多的停课及退费;而我所在的教学部,很多TR都是从原本的满课变成了一天可能只有一两次课,所以大家4月、5月拿到手的工资都不是很乐观。为了提高学员满意度,从线下转线上,经历一个星期到半个月的培训。工作方式调整刚适应,又有新的挑战摆在面前。仅仅两个月,校区被划出苏皖的南京,归为网校事业部(前线),现在又回到了苏皖的南通。除了线下线上的转换,每天都有不同的事等着你去做。
有时不过是无意义的忙碌去年6月从工作了一年半的无锡离职,一个是因为的确想回老家,一个是受职业倦怠的影响。可是在的公司也不过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又面临同样的困惑。开始思考,到底是对教育行业的热情被工作上的琐事磨灭了,还是自己的精神气因为年龄增长而消失了。其实,自己很清楚,工作无动力归根结底不过是因为丢失了价值感。一份工作钱少事多,并且让你感受不到自己价值,很容易产生倦怠。疫情影响,钱少事多可以接受,价值的丢失是最根本的原因。刚毕业时,对教育行业有种莫名的热爱。记得在幼儿园的一年里,跟孩子们无忧无虑相处,也会有难熬的时候,但看到孩子细微的进步和天真的笑脸,又会动力满满。现在价值感缺失,可能一方面是受感情经历影响,不过在简书这个环境中渐渐找回了自我,很感恩大家都宽容和善良;另一方面是所带的学生成绩提升不明显,毕竟孩子成绩提升跟自己的教学有关。
很多家长都觉得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我承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就我自己而已,对英语的热情在经历了十几年后开始淡化,就会产生一种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想法,因为靠兴趣去支撑学习不够现实的。英语学习没有捷径,单词是基础,是必须要去记的,但很多学生连这步都走不下去。可能因为自己上学时没有单词识记的困难所以很难体会到他们的感受。其实,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因为可能是我们经验、能力不够,所以不能把孩子教好。但学习也不是老师一个人去努力就有用的,它需要的是多方合作。遇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孩子是最最头疼的,因为学习态度的改正不是短期能够起效果的。我的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跟了我大概半年了,记得刚开始来的时候让他默10个单词,花了两三个小时才默会。也许是被耐心感化一丢丢,现在虽然现在还是很多单词不记得,但至少现在愿意去在英语上花少部分时间了,并且上课愿意在你的引导下认真思考解题,这样的变化让人欣慰,尤其有时问到一个单词中文时,他说出来我比他还开心;可最大的问题是太懒了,不肯自己独立写题,练习太少了,记住的知识点长时间不练习又忘了,令人遗憾。他父母对孩子关心的并不多,但却指望仅仅靠老师快速提高成绩,没有足够耐心去引导孩子。还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不过成绩始终保持在85-90之间,似乎90是个瓶颈,成绩上不去,但也不会掉下去。父母很着急,首先想到的便是责怪老师,不认可你的教学。我跟孩子沟通了很多次,也带着他去分析问题,试卷上每次都有不该丢的分,平时掌握的知识点一到考试就错。上次考完试,我想到的是练习量不够导致考试时审题不细致,所以给他增加了练习量,的确正确率有所提升。但最近的练习又开始出现同样的问题,本周给他上课,跟他沟通发现,他最近又有各种小测试,情况仍一样保持86-89,想起临近期中会不会是心态导致,询问他原因,他说因为平时练习会做的题到考试就大脑一片空白,我才意识到他考试的心态没调整好。所以复习时,给了他一些信心,让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到90分,希望他期中能够考好。写完这些,我也想起自己几年前毕业论文写到的职业倦怠跟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它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可能会有职业倦怠的现象,可能是因为最近遇到问题,没有积极应对,想办法解决主要问题,而是将精力放在了次要问题。后期需要做的应当是调整应对方式,而非考虑怎么避免职业倦怠,毕竟时间久了都会存在倦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借用很久前听过的一段话,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没有可投机取巧的地方,唯不忘教育初心,重燃教育激情,不在意一朝一夕的得失,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愿自己能够调整过来,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