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惑与不惑
在鲁国礼崩乐坏之时,孔子要去推行仁政,恢复礼乐制度。他对于自己的政治理想,拥有十分坚定的志向,内心遵从自己的想法,同时意志力也很强,但是他在这之前还面临了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鲁国曾经有一位家臣反叛了,他是阳虎。孔子的惑跟他有关。阳虎想让孔子去当官。虽然这是正常的建议,不是馊主意,但是鲁国那时已经礼崩乐坏,说明孔子明确了他的政治理想,他已经有推行仁政的目标了,是不会轻易改变的,通过这一则,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坚定的人。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孔子虽然拥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但他也是愿意做官的,毕竟做官才能让他实现政治理想,那他为什么不在鲁国做官?而离开那里呢?
鲁国已经乱到了一定程度,孔子根本没条件做官,那些权力已经被家臣所夺去,连鲁君都没有发言权了,这就是礼崩乐坏的乱场面。在这种地方,孔子怎么可能做得了官呢?
鲁国竟然乱到连孔子这种负责任的人都放弃它了,可见孔子已经对这无可奈何了,他在这里根本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只好离开这里,去别的地方推行仁政,尝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刚才我们说到,做官才能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了政治理想,他就能恢复鲁国的礼乐制度,那鲁国就太平了。但他为什么不做官呢?
想一想,当时阳虎已经有反叛之心,而且他图谋不轨。作为一位家臣,甚至是家臣的家臣,他却想夺掉君王的权利,他本来就不怀好意了,他给孔子提的建议,可能也是有关于反叛。虽然阳虎对孔子没有恶意,但毕竟孔子是站在国君这一面的。虽然他愿意去当官,但是反对国君这种事,他实在做不出来,他内心不断纠结,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做官,做的话,对自己尊重的国君有害。不做的话,又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呢?就像月光宝盒的故事一样。孙悟空不带紧箍就救不了紫霞仙子,带上紧箍却又爱不了她,在两者之间只能二选一。
其实这种纠结太正常了,毕竟孔子也是人,也会面临不少选择,他没办法做到在做官的同时不伤害到自己的国君,也没办法通过另类方式实现政治理想,所以他这里还是会有一点点动摇,这就是他的“惑”所在。
但是我认为有了这点动摇,反而更能体现出孔子的坚定了,因为他面临了纠结的痛苦之后,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而是尝试去各国推行仁政,真的是太厉害了。
很多人在面临纠结的时候会十分痛苦,甚至有人觉得自己已经无路可走,就直接放弃自我,而不是像孔子一样继续下去,这就是孔子的惑与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