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那些与时代抗衡的人
多么奇妙,当你雾中漫步!
生命与孤独何殊,
人人互不相识。
个个同样孤独。
——黑塞《黑塞诗选》
嗨,朋友,今晚一颗糖要和你分享的这本书是世界名著《红与黑》。1828年,法国《法院新闻》上刊登了这么一则死刑案件:青年家庭教师贝尔特与女主人有暧昧关系,后来在妒恨的冲动下对其开枪....而这则新闻就是《红与黑》的创作素材。现在和我一起走进19世纪初期的法国吧!
小编精选:
1.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的。
2.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
3.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
4.在人生这片自私的沙漠里,人各为己,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
5.一条路并不因为它路边长满荆棘而丧失其美丽,旅行者照旧前行,让那些讨厌的荆棘留在那枯死吧。
6.但是他年轻的血沸腾着不允许他在这种烟雾似的梦幻中浪费太多时光。他已经厌倦了这虚无缥缈的占有,他渴望抓住梦境。
7.旅行者不该一直只坐在自己所翻过的第一座山的山顶休息。
8.时间,既是无情的,也是公平的。
9.我爱过真理.....但现在它在哪里?....到处都充满了伪善,至少也是招摇撞骗,甚至那些最有道德的人,以至那些最伟大的人,也是如此。
10.只要到紧要关头,拿得出勇气就行。
11.说来也怪,越是快要死了就越能认识到应该怎么样享受生活的艺术。
12.爱情一字,拉丁文amor.起始于爱慕,终极于死亡,但在此前,是无尽的怅惘,忧伤,悲泣,欺骗,罪恶,懊丧。
13.有待克服的障碍本不很大,只是他太孤单,犹如大海里的一叶弃舟。
14.此时此际,是他犯案以来最感惨痛的时刻。他刚跟死亡打了个照面,看到了其全部的丑恶行传。伟大的心灵,慷慨的胸怀,这些绚丽的幻想,像彩云遇到了暴雨,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15.人做了最残忍的事,但是不感到残忍。
16.我已经习惯了打击,所以我无所畏惧。
17.不要把离别视作一种痛苦,而是当作一种幸福。
走进时代: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复辟社会的种种黑暗,“红与黑”即是象征,“红”是法国大革命的时期的热血和革命;“黑”是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内容简介:
主人公于连是是老木匠索雷尔的儿子,他天生俊美又聪颖不凡,凭借着超常的记忆力年纪轻轻就能用拉丁文完整背出《圣经》。但因为不像其兄那样四肢发达适合干木材场的重活而酷爱读书,于连从小常常受到父亲的恶言恶语拳打脚踢。后来当地市长发现于连的拉丁文背诵才能,将于连请到自己家里当家教。就在这段时间里,于连与市长夫人发生暧昧关系,后遭人告发事情败露,于连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在神学院,于连又与神学院长有了一段不浅的交情,经推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谨言慎行得到赏识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女儿有了私情,侯爵知道后虽然很气愤,但因为宠爱女儿最终还是给了于连一个军职头衔并准备为他的前途铺路。但在教会的策谋下,于连往事被告发,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于连一时愤怒,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亦可浅谈:
有人说“红”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是教会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有人说“红”是法国军官的军服,“黑”是教士的教服;有人说“红”是热情,“黑”是阴谋。在我而言,“红”是于连,“黑”是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
于连生逢红与黑混杂的时代,像极了天使与恶魔的混子,正是这种矛盾,于连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是那么崇拜拿破仑,他是那么想要成为将军,他比任何人向往公平正义,但这样的渴望在那个混沌的时代里无疑是最天真的笑话。放弃吗?不可能,于连不会这样做,但不放弃又能如何?一次次的打击,他挣扎着改变,在自己的世界与之抗衡。红想要进入黑,黑却无情打压,红只有不择手段,甚至踩着女人的身体向上爬....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都在不断平衡内心的矛盾中获得成长。诚实与虚伪,善良与残酷,自信与自卑,往往就在一个人身上。可是无论环境如何,即使身处阴沟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力!
少时读于连,只觉得可恶;此时读于连,却又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情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未尝不可,而他活得是那么的超然忘我,也许断头台的结局不免有些凄惨,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他生的可悲,一生短暂,活过,爱过,疯狂过也被深爱过,对那个时代又能有何眷恋不舍?他曾向往天堂,路过人间,斩首那刻便是他最后一次与时代抗衡。
如果仰望星空给与我们梦想,那么脚踏实地则会给予我们实现梦想的可能!
愿那些生不逢时的一腔热血在天堂都有所归属。
小编号召:
让我们一同仰望星空,在新时代寻到最明亮的那颗星后,怀抱着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向着它坚定扬帆起航。
小编简介:
亦可,也是一颗糖,一名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的斜杠青年,喜欢旅游,音乐,美食,以及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喜欢将阅过的书,走过的路,观过的影分享给大家
公众号“一颗糖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