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向你告白

2024-07-01  本文已影响0人  时间不是小偷

      作为一个十二岁女孩的母亲,看完《雪豹》我万分激动,因为我终于可以带孩子酣畅淋漓地看一场国产的非动画类电影了,在电影院里我就流下了自豪的泪水。我的一位老师曾跟我说过,电影是性价比最高的消费,带孩子进电影院看电影也是我个人认为的最好的寓教于乐的投资。但是长久以来,电影市场里能够放心大胆给孩子们看的好电影太少了,原来还能带孩子看看动画片,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逐渐进入青春期,电影院里的电影对他们这个年龄层呈现两极分化,要么太幼稚,要么太复杂,绝大部分没有灵魂内核。

    《雪豹》恰似从高原雪山吹下来的一缕沁人心脾的蕴含净化心灵之力的神风,那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一只雪豹跳进羊圈咬死了九只羯羊;矛盾点密如雨下,所有保护雪豹的力量纷至沓来要解救被牧民金巴困住的雪豹;那么简单的一群人,所有人目的性非常明确,没有任何弯弯绕绕,冲突都是正面的,全都真实不做作;那么简单的一个场景,不远处的小雪豹在嗷嗷待哺,焦急等待被困住的母亲回归,却带出了扣人心弦的节奏。

          把所有的“简单”串在一起,却把意境烘托到雪山之巅。

        生态保护这个话题热度一直非常高,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人也很想努力的参与到这个话题当中来,毕竟是功德无量泽披千秋的伟业。但真正能做好这件事的,必须是真正懂的生态环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团队,还要有高超的故事编织能力将这件事讲清楚。非常忌讳的一件事就是二分法,一味的站在人的对立面去为生态发声,或者把人类的忠奸善恶强压给野生动物,无节制的抬高动物们的形象,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在工业社会里长大的人萌发出对素不相识的动物们的恻隐之心,但会把人类的角色定位成能够凌驾在生态圈之上的话语权掌控者。实际上,人类只是生态圈里的一份子,是一个最大的自变量而已,至少目前不可能全身退出生态圈。要以故事片的形式把生态保护,尤其是青藏区的生态保护讲的真实可信,讲的游刃有余,讲的丰富多彩,万玛才旦先生几乎是不二人选。

      万玛才旦先生出生在青海贵德,是在藏区长大的藏族,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又是佛教徒,佛教的教义里对生态的解读是非常深刻的,是有大智慧的。万玛才旦先生去做《雪豹》这部电影已经成功了百分之九十,这对每一个观影者来说都是一次非凡的殊胜体验。我并没有因为这是万玛才旦先生的遗作而有半点刻意恭维之心,我甚至想回避先生在拍摄这部电影过程中离开我们这件事,因为根本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情愫加持,这部电影就是成功的,是不容置疑的成功。而且,先生的脚步不会因为他的离世而停止,他的信念他的灵魂会一直给我们方向和力量,这并不科学,这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金巴先生在这部电影里给了大家太多的惊喜。在《回西藏》中那个头顶星空坐在篝火旁用全英文深情款款演唱情歌的内敛含蓄的牧民,和面对任何镜头豪不胆怯疯狂用藏语输出自己的委屈、不甘、愤懑的牧民,我很难把二者整合到一个演员身上,在这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藏语原来是可以这样输出的,念经时的输出虽然多但气息内敛语调平稳,不会咆哮着激动着讲。这得亏是金巴老师,换成内地演员挂着氧气也演不了,不过也肉眼可见金巴老师太阳穴青筋凸起,不得不为大段的台词中间用擤鼻涕这样的小动作来换气,当然这样的表演更加的真实自然。还有雪豹的镜头,做的非常漂亮,毛发根根立着,其中雪豹的形态设计还与当地知名的雪豹保护组织做了大量的沟通调研实景采集,雪豹和雪豹喇嘛在羊圈对峙的时候,我吓得都把眼睛闭上了。还有如梦境一般的雪豹喇嘛和雪豹的互动,镜头采用了黑白色调,这是万玛才旦电影里的一个特点,把雪山的神圣,人与雪豹之间不可言说的微妙情感的神秘性演绎的恰到好处。雪豹会救人吗?在现实世界里肯定不会,但在某种程度上会渡人,它让人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有人,这片土地不单单属于人,雪豹的母性和凶残,美丽和矫健,就像这个世界一样多元,多元才完整。

        故事最后,金巴最终妥协了,放走了雪豹,其实金巴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雪豹怎么样,真想报仇,把雪豹偷偷处理了不就行了,他又不是没有帮手,何必去和政府起正面冲突。他其实心疼的是他的九只羯羊的命,也不单单是寻求经济补偿,他要的是生命的平等性。就像《塔洛》里走到哪儿都带着小羊仔的塔洛一样,牧民看待自己从小养大的羊跟我们对待宠物猫狗的心态是差不多的,别以为牧民粗狂的外表下没有细腻的情感。所以人越多的时候,金巴的声音越大,越有镜头在越激动,他歇斯底里的背后,是他给九只小羊崽子喂奶如父亲般温柔的样子,他的声音并不是给人听的,是给羯羊听的:你们放心,我一定给你们讨回公道。

刀子嘴豆腐心的不仅仅是金巴,还有金巴的老婆,她全程没几句台词,其中一句最长的,我认为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一句。逼迫金巴放雪豹的两个政府工作人员蹲守在羊圈等待执行力更高的派出所民警,到了饭点金巴夫妇去给灰头土脸的他们送羊肉和奶茶还有馍馍,政府的两位同志因为金巴之前对他们出言不逊,头拧上不吃送来的食物,举着饼干水杯说我们有饭吃。金巴老婆气呼呼的一边倒奶茶一边对他俩说:“你们这些拿工资的真虚伪,让别人看见你们在我家门口喝凉水吃饼干我的脸不丢死吗?”此话一出俩人马上乖乖坐下来吃饭。曹雪芹的《石头记》为什么这么登峰造极,就因为他能用大量的精准对白把三百多个人物分开。简单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位泼辣憨厚又善良细腻的牧民媳妇马上从可有可无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最高潮部分是民警的到来,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这个最终时刻,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最终的结局,雪豹是肯定要放的,只是怎么放是个问题。民警毫不客气的摁住了金巴,金巴被摁在地上拼命挣扎,雪在这一刻突然下了下来。在汉人心里,电影里的雪具有苦难和冤屈的意像,但在藏族人心里应该未必,我个人的理解或许不对,我觉得雪,像雪山的神力在催动,让所有的力量在这一刻都达到了顶峰,矛盾也来到了顶点。

我也被金巴老师咋咋呼呼的演绎骗到了最后。当我看到,雪豹在临走之前,即便知道是金巴困住了它,也想匍匐在他脚下求得谅解,也就是说,在那一刻之前,所有人都以为金巴想要雪豹偿命,只有那只雪豹知道,金巴只是生它的气罢了,他怎么可能实质性的伤害他一直布施的对象。直到金巴呵斥雪豹赶紧离开的那一刻,我想到了佛法无边,我为了金巴的善良,为雪豹那高贵的灵性而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要“杀了那个畜生”的金巴作为整个故事的矛盾中心,把一群人的目光聚在一起,等的,就是这样一幕,雪豹在众人的注视当中,回归雪山,和小雪豹团聚。雪豹回首了,镜头却没有,观影现场有位老师说那个镜头就像万玛才旦老师也跟着雪豹一起回归了雪山,我深表赞同,雪豹的回归,也是我们心灵的回归,踏实、安逸、平静,白茫茫的世界,真干净。

        现在完成学业后再继续坚持阅读的成年人越来越少,我们大部分人为了这个工业化的社会自己早就被打造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一个千篇一律的零件而不自知。焦虑和压力缘何而来?来自内心的惶恐不安,来自我们人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掌控生活的能力却越来越力不从心。就像现在每家都有好几个遥控器,看似我们掌控了很多,眼耳鼻舌身意生色香味可以自由调节。但心呢?这些外在的物质富足大大地分散了我们注意力的同时,也逐渐令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神圣性的敬畏。我们亟需精神上的补给,人的观念在迭代速度飞快的生产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我们需要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不迷失自我的电影人,尤其像万玛才旦这样的以天然的使命感为内驱力的电影人。

在万玛才旦先生的小说或者电影作品里,我大部分的感受就是“安静”,是有坠入感的安静,哪怕镜头里的人在气喘吁吁奔跑,在策马奔腾,在哭泣流泪,在喝酒划拳,我的心就如禅修一样带进了另一个维度空间,四周好安静,世界好安静,我不明白他是怎么做到的。就像他本人一样,独自立在那里如佛陀一般威严,可即便和一个路人合影,也露出谦卑的一面,温文尔雅的君子不如他睿智,凡尘尽舍的僧侣不如他多情。他的思维的高度和深度广度,或许不能通过一部电影可以窥探其全部,但是,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有一些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为我们的心灵开辟新的家园,在为我们的迷茫寻找出路。

我把《雪豹》看做是先生对这个他无比眷恋的世界的告白之作,而非告别之作,我相信先生的脚印会被叠加的,感谢先生,感谢《雪豹》全体制作团队,你们辛苦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