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4

2023-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井蛙看世界
        第三章 学习中心,谁来学?
        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想学的就是学生。
        未来学习中心,当然是,想学的就来学。
        跨越国界和地区、超越年龄和性别的学习,在未来的学习中心,不是应该出现,而是一定会出现。
        在这一章,我重点讨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教无类,另一个是混龄学习。
        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我回答两个问题。
        一个是,为什么有教无类一直说到今天,却没能实现?
        另一个是,混龄学习,为什么是可能的,又为什么是好的?
        为什么有教无类一直说到今天,却没能实现?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而从善,所以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教育。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打破了官学对学生的限制,他招收学生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虚心向学,交上十条咸猪肉,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
        当然,在孔子的时代,真正能够接受教育的还是少数人,能够交得起十条咸猪肉作为学费的也是少数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教育始终是少数人的特权。
        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也只有25%,也就是说,还有75%的适龄儿童是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
        1949年,我们国家全社会的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80%左右,到2000年时,青壮年文盲还占到15%左右。
        今天,受教育人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人数多到再也不是什么天之骄子。既然受教育人数已经这么多了,我们为什么还说有教无类的理想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实现?
        客观上的原因,是受学校的规模和条件所限,许多好学校只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教育需求。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新的教育需求,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不同人群(如老年人)的教育需求。
        更重要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如果用现代的教育公平理论加以阐释,实现的难度会更大,要走的路会更远。
        现代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教育公平有三个基本的层次。
        第一是机会的公平,即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所有的人都能够有学上。
        第二是过程的公平,即每个人享受到的教育应该是一样的,不能有些学校条件很好,有些学校条件很差;不能有些学校教师素质很高,有些学校教师素质较低。所以,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是公平的。
        第三是结果的公平,即所有人学到的知识,或者根据他的能力获得的东西是比较均衡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不仅是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学校中,所有人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同样的内容,无论教师怎样努力,也很难做到满足不同的需求,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吃不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真正实现有教无类的理想,在传统的学校结构中非常困难。而未来学习中心,恰恰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可以让这样的理想有可能成为现实。
        有教无类:谁想学,谁就是学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的学校教育资源,主要是面向各个阶段的适龄学生开放的。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是教育对象的主要来源,也是各种学校的主体生源。
        从理想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的各种教育资源,应该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谁想学,谁就是学生。这是有教无类的最高境界。
        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架,就是为这个理想准备的。
        由于未来学习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学习周期,打破了正规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极大程度上释放了教育资源的空间。
        现在的学校在晚间、周末和各种节假日都是关闭的;补习机构、社会教育机构则相反,在学校开放、学生上学期间是关闭的。这无疑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如果采用新型的学习中心模式,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起码可以放大一倍。同时,还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很多年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把所有游戏和学习放入童年,所有工作塞进中年,所有遗憾留给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武断的做法。”
        在未来,谁想学,谁就是学生;谁有本事,谁就是老师。在这个领域是学生,在另外一个领域就可能是老师。白天或晚上是学生,晚上或白天可以当老师。一个能者为师、学者为生的新型的学习型社会,将会应运而生。
        混龄学习,为什么是可能的,又为什么是好的?
        传统的学校制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设计了班级授课制,把年龄相同的学生编班教学。
        虽然总体上来说,相同年龄的学生有着基本相同的认知水平与行为特征,但具体到每个学生又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一个美国心理学家说的那样,同样是7岁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发育年龄可能是5~10岁。而且,即使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混龄学习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100多年前,蒙台梭利曾经批评传统的按照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她指出:“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儿童也是一样,这样会打断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所以,混龄学习是蒙氏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不仅在幼儿园期间可以混龄学习,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采取这一学习方式。
        这种混龄学习的确有很多优势。大同学和小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对我们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我们的大学辅导员自己还是孩子,在教育我们的孩子时,其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一方面,年轻辅导员有更贴近孩子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有相似的缺失。在一个班级内或学习群体里,如果是“混龄学习”,如果有阅历更丰富的同学,那么整个教育的活力和能量就会更强。
        同时,同学里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随时可以向他们请教。小同学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强,也促使大同学不能懈怠。现在的大学教育,因为基本上都是培养应届生,学生来了以后基本都是和同龄人一起在学习,混龄学习已经成为历史。     
        不仅大学可以,中小学也是完全可行的。2008年,桑德佛夫妇创办了一所混龄学习的学校——阿克顿学院。这所学校虽然有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但是年级的概念在那里完全不适用。它是一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型学校,学生完全自主安排日程,自己组成项目学习小组,自己确定探索目标,自己学习如何利用学习资源,自行举办苏格拉底式研讨会。学生在公示的宣传栏中定期更新自己的学习进展,他们能够准确地知道自己距离学习目标还有多远。
        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强行按照年龄将孩子分开,那么每个孩子都可能损失一些东西。年纪小的孩子失去了心中的榜样,失去了偶像,失去了也许会在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导师;而更糟糕的是,年长一些的孩子被剥夺了锻炼领导才能以及承担责任的机会,他们的心智无法变得成熟。”也就是说,在未来学习中心,混龄学习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需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混龄学习的优势。
      少年儿童来学,父母也可以同时来学
        在未来学习中心,少年儿童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学习。
      在学校教育体系建立之前,少年儿童的成长完全是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的。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随着女性走出家庭、父母的职业化程度的提高,少年儿童的教育权让渡给了学校,部分的家庭教育权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抚养成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思维,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都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学会的。为孩子做榜样是父母的重要任务。对许多孩子来说,和父母在一起的意义、与父母交流的时间,远远比父母给予他的金钱、玩具重要得多。
        在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如果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到学习中心学习,有分有合,孩子可以学习孩子想学习的内容,父母可以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必要的时候与孩子一起学习。现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钢琴,一起学习绘画,甚至一起学习科学,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当然,这些情形往往发生在各种培训机构。
        大量事实证明,这样的陪伴学习有助于父母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指导孩子成长的技能,也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学习。在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会帮助孩子阅读、观察、思考,从而构建一种亲密温馨又智慧的亲子关系,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未来的社会,可以像现在的哺乳期产假一样,为父母提供学习假和弹性的工作制度,这也会为父母陪伴孩子学习提供新的可能。
        少年儿童来学,老年人也可以来学
        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占全体居民的35%,为2.41亿人,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增加到4.87亿。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居世界榜首。
        老年人上学难是许多城市的现实问题。自从1983年开办第一所老年大学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创建了7万多所老年大学。2017年,全国有超过800万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但是这些人只占中国同龄老年人的3%多一点。在上海,6位有意向上大学的老年人中,只有1位能够进入大学;在杭州,16个人中仅有1个入学名额。很多地方只能采取抽签模式,或者额满为止。
        未来学习中心是破解这个难题的好办法。现在的老年大学是把老年人“圈养”起来的,他们虽然可以互相温暖、减少孤独、增进健康,但是如果能够创建老年人与少年儿童一起学习的新体系,与父母的陪伴学习一样,把老年人的隔代抚养变成隔代教育与隔代学习,有分有合,三代人同堂学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将成为可能。
        现在我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每个城市都设立一所老年大学。这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如果我们也能够把各种机构的公共空间资源利用起来,把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对社会开放;如果我们打破传统的各类学校分而设立的做法,用新型的学习中心模式运营,既可以解决公共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又可以创造出新型的学习形态。
        不同社区、不同城市的学生都可以来学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的。
        现在的学校,基本按照区域划定学区,所有的学生在指定学区的指定学校学习,不允许“择校”。其实,这是在公共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教育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能够适应的,而且也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在好的学区居住的家庭就能够拥有好的教育资源,进入好的学校;在不好的学区居住的家庭就无法拥有这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因此,有钱人和有权力的人,就拼命想办法居住到好的学区,优先选择好的学校。
        未来学习中心将会逐步打破这样的束缚。一方面,我们期待国家或者国家委托的机构建设线上学习中心,为所有的人提供最好的网络学习资源,不同城市、不同社区的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自己需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只要线下实体的学习中心有富余的教育名额,学习者有学习的需求,就可以为任何人开放。政府通过发放学习券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经费的支持,学习中心提供自己的服务维持运营,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自己支付必要的费用。
        前几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未来私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会大大增长,达到总经费的43%,远远超过政府的30%和企业的27%(见图3.1)。

      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的钱越来越多了,作为公共服务的教育,反而让老百姓掏了越来越多的钱呢?
        但是我仔细想一想,还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因为政府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教育需求,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服务,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教育内容的提供,那么对大多数人而言,未来更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服务。
        未来政府仍然会继续买单,但是买单的方式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政府会满足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会更关注弱势人群的学习,会更精准地提供教育经费。例如,未来的非义务教育可能采取按照家庭收入付费的方式。10多年前我曾经访问南美的一些国家,其中就有一些国家的学生教育费用,如大学学费,是根据父母的家庭收入来决定的。现在政府的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未来会逐步改进。
        所以,未来学习中心提供的学习资源会极为丰富,其中有一部分由政府和公益组织免费提供,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学习者自己付费。如现在的知乎、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产品提供商一样,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是一种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买单并存的共同买单付费方式。
        学习中心,未成年学生不一定是主流
        在未来的学习中心,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学习者。在许多学习中心,适龄学生、未成年人的数量会比其他类型的学生数量要少。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未来学习中心仍然需要有一套保障体制与机制,保障适龄学生,尤其是保障未成年的适龄学生,拥有优先学习的机会。
        在未来社会,学习的场所会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教育资源将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社会财富的累积,通过各类制度的协调,变得越来越丰厚,这也意味着学习中心会越来越多。
        按照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现在的学校改造成学习中心以后,在优先满足适龄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提供服务。
        利用分门别类的各种资源成立的形形色色的学习中心,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借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进行自我教育的需求,
        在未来社会中,简单的体力劳动、机械的智力劳动,都将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时代将会要求一个人具备更加丰沛的情感、独特的创造力。这是外在环境的要求。
        因此,未来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将会有更多发挥特长的机会。围绕自己的特长而学习,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力,这种学习需要将会成为个体内心的渴求。如此一来,未来的学习,也会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
        这一内一外的结合,将给未来学习中心带来川流不息的学员和老师。学员和老师的身份,也成为流动的标签。
        这间教室、这个课程里的学员,到了那间教室、那个课程里,或许就成了老师。10岁的孩子也可以成为老师,可以向60岁的长者传授知识。
        每一个未成年学生的身边,都活跃着积极学习的成年人,成为未成年学生学习的榜样;能者为师的激励,又为每一个未成年学生提供了成为教师的机会……正是这样的局面,正是这种不再以未成年学生为主体的未来学习中心,却能够给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
3.1

        如何实现学习中心式教育,如何更加公平地开放教育资源,很可能成为未来国家无可替代的软实力。

        如何参与构建学习中心,接受并适应未来学习中心式教育,也将成为个体发展的软实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