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2.5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田园的风
经典    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的第五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白话的意思是说,孟懿子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不要违背于礼。”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于礼’。”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啊?”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应当以礼奉事;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为政篇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都是讲孝道,夫子的答复总是不一样,因人而异。孔子善于教化,因材施教,对治不同的人的毛病会说不同的话。

孟懿子是鲁国大夫仲孙何忌,小孔子二十岁。其父孟僖子的遗嘱命其向孔子学礼。

这里先说一下上古的制度,最高的是天子,天子治理的地方称作天下。天子下面是诸侯,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诸侯下边是大夫,大夫下面是士,士下面就是庶人。士是读书人,庶人就是平民。

周朝建国之初,封分了许多诸侯国。各个诸侯国开始时听周天子的号令,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各自为政,开始争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到了春秋末年,诸侯的权利全部落到大夫手里,大夫也不听诸侯的了。

孔子所处的时代,鲁国的三大公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是鲁国的权臣,越到后来权势越重,违礼乱政越严重。

孟懿子是孟孙氏的后代,孟懿子在孔门有弟子名分,后来孔子为鲁司寇,为了帮助鲁国国君恢复职权,削弱三家的势力,于是用巧计来堕三家的都城。因为三家都建了都城不合理,而孟懿子违抗这个命令,违背师教,违背圣人的命令,致圣人之教化不行,所以后人不列其为孔门弟子。

因材施教

无违,就是不违于礼。因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的遗嘱,是让他向孔子学礼,如果违背父教,不能学礼、遵礼,就是不孝。所以孔子用“无违”来回答他。

樊迟:樊迟即是樊须,字子迟,小孔子三十六岁。

御:是驾车的意思。 诸弟子问孝,孔子答复因人而异。孟懿子问孝就说无违,不违父教其学礼之意,不违父教学礼,就是孝道。 生事,死葬,祭祀,皆能以礼,便是尽孝。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皆违礼,所以孔子教孟懿子无违。 孔子对于孟懿子问孝,用无违回答他,也是在点他,真正尽孝就不能违礼。他的父亲临走时教他学礼,所以不能做出违礼之事,也就是说应该把权交回给国君,一个大夫,怎么能权力比国君还大?这不符合礼。但是孟懿子没有听懂老师的话,他要是听懂了,之后也不至于抗命,致圣人之教化不行。

朱子解释说,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恐其失指,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夫子知道孟懿子没有真正明白无违,所以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就把这事提起来,也是希望樊迟方便时,再向孟懿子去解释。 樊迟听了老师的话,进一步问,无违是什么意思啊?孔子就用三句话来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的时候,以礼来侍奉父母。

《弟子规》讲“冬则温,夏则凊,晨则醒,昏则定”,就是这个意思。父母去世后,以礼来办理丧葬事宜。父母不在了,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孝必以礼。如果超越了礼就是不孝。

比如我是一名老师,一个月收入四五千,我就尽我的能力来侍奉我的父母,让他们日子过好,就是孝。 假如我是一个局长,我也要按我的能力来侍奉父母,如果我给他们买几栋别墅,几辆车子,还请了好几个佣人,那我肯定是个贪官,父母怎么消受得了,再因为贪污坐牢,父母会心安吗?肯定不会!这是大不孝。所以孝最基本的是无违。

张栻先生曰,孝虽有存没之间,而孝子之心则一而已。双亲在世与不在世,孝子的心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父母去世,孝就终止了。要按照每一年固定的时日来祭祀追怀父母,这是表达人们对于父母祖先的孝思!能尽孝思就能尽人伦;能够敦伦尽分,就能处理好家里的,和社会上的各种关系,社会就和谐。

曾子也说过,慎终追远,明德归后矣。孝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无违,不违背于礼,不超越自己的本分,就是孝!

以上我的导读,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