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美人说

你该给自己最好的人生

2017-12-15  本文已影响33人  归止的谷奶小岛
文/尹静安

1

去年暑假,我去香港旅行。曾经的大学舍友徐倩倩看到我在朋友圈发的消息后立即给我打来电话,想要见上一面。

接到电话那一刻,我着实意外。

毕业四年有余,当年许多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北上广深打拼的同学们,大多都没能挨过大城市的压力和喧嚣,最终选择回到家乡。没想到的是徐倩倩居然坚持下来了,并且在香港混的风生水起。

我们约在旺角附近的一家英国人开的咖啡馆见面。路上塞车,她姗姗来迟。我从偌大的落地窗里看到她的身影,一身干练的职业装,穿着一双八厘米的高跟鞋在钢筋水泥铸造的楼梯上健步如飞,简直让我惊叹香港这座城市的魔力。

她见到我,没有老友久别重逢的激动,一个温柔的拥抱就足以表达这些年所有的牵挂和思念。我把那份全英文的菜单递给她,使了一个坏笑。她嘲笑我这么多年过去,还是对全英文的菜单无可奈何,我鄙视她把英国佬那一套学的有模有样。

点完餐后,她特别激动地从包里拿出一双限量版的阿迪球鞋递给我,我会意一笑,拍了拍她的肩,“能耐啊,徐倩倩。”

她嘚瑟:“那是必须的,君无戏言。”

大二那年有次班级聚会,她坐在我旁边,悄悄指着我们班一个女同学的阿迪鞋,凑在我耳边跟我说“静安,我跟你说个事,你别觉得我没出息。其实我也好想拥有一双像她那样的球鞋。”

我看了看同学那双经典款的阿迪达斯,特豪气的安慰她“以你徐倩倩的实力怎么着也得要限量版的阿迪达斯啊,”

当时她一脸认真的看着我,看得我险些掉泪。

没想到的是当初我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她却记了这么多年。

可结果似乎总是如此,最后能实现梦想的人,往往都不是大家认为最有才华的人,而是直到最后都还在坚持的人。

2

我从认识徐倩倩起就知道,她从来就不是一个拥有多少运气的女子。

她出身在云贵高原某个叫不出名字的大山里,父母是建筑工人,家境并不殷实。初中时凭借优越的成绩,进入了县城唯一一所重点中学。为了弥补跟城里学生知识和见识上的差距,那六年里她从未有过一刻松懈。

当同龄的女生都忙着为篮球场上的男孩送水递情书的时候,她还坐在教室为自己解不出来的函数题暗自发愁。

当别人想方设法想要从父母哪儿多拿点生活费的时候,她却拿着大叠的传单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时常就是这样得来的。总有人在抱怨生活的不尽如人意,但也总有些人像徐倩倩那样从不抱怨,只做自己该做的。

徐倩倩说,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好的人生,或许与荣华富贵有关,但与竞争和手段无关。

可是上帝貌似并没有听到十八岁时徐倩倩的诉求。那年她高考失利,与梦想中的名校失之交臂,随之进入了南方一所三流大学。

大学四年,她的生活除了兼职和学习,再也没有别的乐趣可言。白天马不停蹄奔走各个社团和学生会之间,夜里还要跑去自习室通宵苦读。

别人劝她把节奏放慢些,选择性的拒绝一些任务,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息,看书,发呆,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谈一场平淡的恋爱,活的热闹潇洒。

但我知道她永远都不会那样做,因为她想要的人生不是谈一场平淡的恋爱,活的热闹又风情就能得到的。我认识的徐倩倩一直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女子,要干什么,要获得什么东西,从来就没有打过折扣,她要的不是可能,也许,而是一定。

一定要拿到奖学金,所以她强迫自己在并不喜欢的学生会待了四年。

一定要买一台电脑,所以大学四年她没有给过自己一天假。

热爱吗?或许并不热爱。

值得吗?或许并不值得。

那为什么呢?

为了活着。

为了让这些厌恶至极的学分制和对人民币的角逐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成全我们最初想要的生活。

之前的生活,都是铺垫。

之后的人生,才是活着。

那天我问她,在大学四年没有谈过一次恋爱会不会觉得遗憾,因为过了大学那个阶段,几乎很难再遇到为了感情而在一起的感情了。

她从包里掏出房子和车的钥匙,很自信的对我说“遗憾是给那些没有努力生活的人的,我能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买房子,绝大多数来源于当初的牺牲。要知道我已经做得够好了,不能再奢求太多。”

想到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放弃什么,这仿佛是人类生存中恒久不变的定理。

想要自由,就要面对未知的流浪,想要安逸,就得面对接踵而来的压力。想要安宁,就得放弃繁华。

这个世上没有人能活成自己最初想要的样子。

因为现实的社会里,没有眼盲心盲的言情小说男主角,愿意把毕生家产都倾囊相授于一个什么都不优秀的女子身上。

3

徐倩倩在大三那年申请了学校意大利交换生的名额,我们都觉得靠她这些年拔尖的专业成绩和在院里的表现,肯定十拿九稳,所以院里宣布名单那天,我跟舍友早早的就跑到公示栏等着,从黎明到黄昏,却始终没有等到工作人员来张贴。

直到她给我们打来电话,让我们别等了,人已经内定了。取代徐倩倩前往意大利的女生,是个拥有公主病和富贵命集一身的富二代。

那一次,她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哭了好久。隔着门窗,她问我,为什么她拼命想要得到的东西却怎么也得不到。我不知道该怎样安抚她几近绝望的心情,在一旁不知所措。

曾经熬夜写的新闻稿被有心的学姐署上自己的名字发出去,她没有哭过,被人讽刺嘲笑家境的贫寒时她也没有哭过。

她活的坚韧如冰,就像是要赢了生活一样。

但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掏空的不是尊严和骄傲,而是长久以来支撑她的信仰。她埋头苦读三年,不分昼夜的兼职攒钱,都是为了能去那个能给她更大平台的意大利。

这就好像是有个人突然出现,强行从你的记忆里抽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你心跟绞着疼似的,却总是无可奈何。

令我们最假惊讶的是徐倩倩并没有因此被打垮,每天依旧行走在图书馆和教室之间,唯一不同的是之前开朗热情的她变得沉默寡言。

我问她,“既然那么努力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为什么还要如此坚持?”

她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就告诉我,“我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多大的效果,而是我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我想要驳斥些什么,却发现自己竟然无语驳斥。因为事实如她所说,有时候我们绕了很多弯,不是我们没有方向,而是我们始终在做错的事,走错的路。

在该好好读书的年纪,却始终惦记着窗外的风景。

在素颜朝天最美的年纪,给自己制造一些莫名的惆怅。

总以为青春只有一次,要肆无忌惮的挥霍,要热烈要惊喜。

却不管那样度过青春的方式是不是适合我们,是不是值得。只顾着一腔孤勇的往前冲,毫不畏惧。

4.

毕业时很多人在都憧憬着自己无限美好的未来,几车几房,哪个企业,那个职位,目标已然明确。

但往往是那种口号喊得响亮的人,最终容易低到尘埃。

徐倩倩大学毕业后,相继在广州和深圳打拼。她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制作打火机的工厂。

做着跟专业毫不搭调的工作,拿着不上不下的工资,在外面租一个五平米的床位房,整天跟建筑工地的工人们住在一起。

最穷的时候,连一包方便面都吃不起。深圳的夏天很热,她的出租屋里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有时候一晚上要起来洗三五次冷水澡,才能降下体内的温度。

她说,在每个被热醒的夜里,她躺在坚硬的木板床上,望着出租屋狭小的天花板,越看越看不到希望,严重到甚至怀疑是不是只有她的将来没有变的更好。

她当时难过的恨不得死掉。但她最终熬过来了。

是那些对未来有着无数迷茫和迟疑的日子,更加坚定了她想要活的更好的心。

幸运之神不会对一个拼命想要活着的人太狠。

徐倩倩在工厂的第二年,凭借大学时兼修的法语,跟几个法国客户签订了几笔大买卖,给工厂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后第三年又经过工厂经销商的介绍跳槽到一家不错的外企。从小职员到部门经理,从深圳到香港,别人花费数十年才能做到的成绩,她只用了四年。

优秀的人在哪儿都优秀,优秀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优秀。这句话不是凭空而出的。

很多人做一份工作做不好,时常觉得是别人得到问题,或者认为那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从来不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

他能找出一千个问题,却提不出来一个解决方案。

我想那些在北上广深没能坚持下来的同学们,不是他们机遇不够,而是能力和坚持不够。

即便把与徐倩倩同等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是握不住的。

他们不会法语日语,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却还在一个劲的鄙视着像徐倩倩那样努力往上爬的的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愿意像徐倩倩那样放下自己大学生的身段去到工厂的流水线学习。也不会委屈自己住在五平米的床位出租屋。

他们学的最多的大概就是享受放弃。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放弃是一件容易到甚至不需要考虑的事情,也不知道这个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坚持做一件事情变得比重新开始更艰难。

在我很迷茫的那段时间我时常找徐倩倩聊天,我问她,“如何才能说服自己熬过那些黯淡无光的黑夜。”

她很真挚的回答我“只要你向往黎明的曙光就够了。”

“还是熬不过怎么办?”

“那就再试试。”

再试试。

即使失败了,还是要再试一试,因为真理往往要经过很多次的检验才能露出水面。

很多事情的成效来的虽然不是那么立竿见影,但绝对是日久生效。

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没有用的知识。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拼命努力的自己。

这句话虽然说是烂透了的心灵鸡汤,俗不可耐,但我想我们还是要咬着牙把这碗鸡汤灌下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