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那么多,但我只想成为我自己
我不想成为上帝或英雄,我只想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以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1
专四考完之后,L小姐很失落。
她在与家人通完电话之后沉默良久,终于开口说了话。她问我:“哎,你说世界上为什么有学习这么优秀的人?”
我怔了片刻,问:“什么意思?”
L小姐落寞道:“我又让我妈失望了,我永远都不会达到她要的标准。”
我心下了然。
L小姐的母亲对L小姐期望极高,大概是因为L小姐的妹妹常年位居年纪前三,所以对L小姐的期望自然是高。
L小姐说:“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算很努力去做一件事,还是得不到她期望的结果。”
我问:“你呢?你想过自己期望的结果吗?”
她摇摇头,默不作声。
我对L小姐说:“不要去强迫自己成为你父母眼里的那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努力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吧。”
对于L小姐的经历,我感同身受。我也曾拼命努力想成为父母眼里的那个我,可后来我变得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自卑,我才发现我成为不了父母期望中的我,因为那根本不是我。
我只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成绩平平,长相平平,一切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我。
我不想成为上帝或英雄,我只想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以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所以爸妈,真得很抱歉,我只能成为我自己。
2
记得前段时间刷微博,刷到一个新闻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高三男孩小斯自杀的新闻。他还留下了长达2800余字的遗书。
他这样写:
“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他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
“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电话的时候跟我妈说了,我妈才说73名,呵呵,我在电话另一边都快气哭了。达外竞争多激烈,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家长就有奖,而我呢?不要把我和哪些非常努力学疯了的那种人比,我不是多么有志气,多么高尚的人,我只是遵循我的心,做一个我想做的人。”
“再然后,我发现我活得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的心已经变得我自己都感到厌恶了,我的情商太低,情感这方面严重有问题,感觉不到父母对我的爱。就连喜欢一个人现在想想也只是因为心里很空洞,就想放一个人在心里,而已。”
这些都是小斯在遗书里写的话。字里行间可以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他被父母的期望所压抑的灵魂,在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里呻吟。
说到底,只不过是自己一直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即使成绩优秀,但在父母眼里还不够优秀。小斯拼命证明自己,却每次都得不到肯定的回应。到头来,他发现自己再优秀也不会使父母满足,他成为不了父母期望的那个人,又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终于对自己,对父母绝望。
既然谁都无法成为,那就毁灭吧。
小斯在自杀前发了定时说说,他写: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算了,我不想重来,我宁愿从未在这个世上出现过。
是父母的期望杀死了他。
小斯还在遗书里写:
“如果我没有想太多,其实我还是可以作为一个人,普通的存在于这个世上,遵循这世界的规则。但我不想,因为我并不开心,不顺心。”
小斯到死都在想成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眼里的他。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很累很痛苦。小斯不愿承受本不该承受的一切,他选择了以最极端的方式向父母控诉。
我不过是想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只想活得开心点而已。

3
这世上又有多少个小斯呢?开头的L小姐是,曾经的我也是。
有句话说,父母等着我们对他们说声感谢,我们在等着父母跟我们说抱歉。
小斯一生都没有等到这声抱歉。
这世上又有多少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就应该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活,他们把年少时的遗憾与梦想附加在孩子身上,全然不在乎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和选择的权利。或者说,他们丝毫没有想过。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无法成为父母标榜中的模板。
他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想过的人生。父母要做的只是引导与支持,而不是将他变成一个提线玩偶,操控他的人生。
其实,我们都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但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可以被无条件接受的。父母将全部的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以为这就是爱。
对不起,只是一味地将孩子变成你们想要的样子,那不是爱。
那是负担,是逼迫,是无形的压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突出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奉献与牺牲,而很少有人提及孩子的意愿与选择的权利。父母最常说的话便是:“你还小,什么都不懂,我都是为你好”,他们很少会问:“你愿意吗?”或是“你高兴吗?”
他们不会问,也不会想到。
他们总是以“爱”的名义捆绑孩子的人生。

4
还记得很久之前看过的一本书,《无声告白》。
书中的莉迪亚是个完美的小孩,她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父母对她疼爱有加,并对她寄予无限的希望。可就是疼爱与完美,把她逼上了绝路。她选择了和小斯一样的结局。
原因便在于她的父母。她的母亲玛丽琳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全部强加给了女儿莉迪亚。而莉迪亚为了成为母亲期望中的自己,拼命地去学习做一个完美的小孩。她每年的生日礼物就是一本本晦涩难懂的书籍,而每次她都会微笑地说谢谢。
最后,她发现成为母亲期待中的样子真得太难了。她不能去参加聚会,不能明目张胆地喜欢一个人,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母亲的梦想,始终不是她想要的。
母亲期望中的样子,始终不是她的样子。
她无法感到满足,无法获得快乐,更无法成为她自己。
故事的最后,莉迪亚的父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人生的种种遗憾释然。
活着的人还有机会,而莉迪亚和小斯永远停在了最美好的年纪。
所以,请每一位父母都学着去尊重孩子的意愿与梦想,去给他们最大的空间让他们成为该成为的样子。
他不是隔壁的年级第一,也不是对面的音乐天才。他只是他自己,也只能是他自己。他真实快乐,他平凡努力,他和别人一样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无声告白》里写: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送给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