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弗洛伊德 理论篇(癔症、冲突、焦虑、
月半弯,原理工男一枚,后受弗洛伊德老先生的感召(厕所里捡了本书)转投心理学的怀抱,08年硕士毕业于华东某还算知名高校心理学系。生性活泼,对各种大部头、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深恶痛绝,认为心理学应该写的跟段子一样好看。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诞辰145周年!
【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弗洛伊德 理论篇(时代背景和本能理论)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弗洛伊德 理论篇(意识层次/梦)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弗洛伊德 理论篇(本我、自我和超我)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弗洛伊德 理论篇(人格发展 俄狄浦斯情结)
癔症
我们先来讲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精神疾病——癔症。
从中你大概可以了解人格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冲突和焦虑怎么产生,以及防御机制的作用。
先声明一下,癔症这个叫法目前已经不再使用。现在的心理异常诊断标准中,这货叫分离/转换障碍。
下面这一大坨定义,有兴趣的亲可以看一下,看不懂的不看也罢。
癔症(分离/转换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
癔症还有个名字,叫歇斯底里症,有的亲看到这里的时候,会以为后一个名字是骂人的,其实不然,至少曾经不是。
癔症在拉丁文中叫hysteria,音译过来是歇斯底里,就像水泥以前叫西门汀,是一个道理,百分百的中性词。
因为有些癔症发病的时候实在恐怖且讨人嫌,久而久之,歇斯底里也就成了骂人的话。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好多精神科的正常用语,到最后都会成为骂人的话,比如说神经病......
hysteria源自于希腊语hystera,这个hystera是个什么鬼呢,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词游戏:
(1)两个字;
(2)人体的某个器官;
(3)女人有,男人没有;
(4)和生育有关系(请纯洁一点);
(5)每个人都待过(不是经过)。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得出答案了,对,就是子宫!
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古希腊科技水平一般,但是脑洞巨大的哲学家却非常多,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癔症就拥有了一个非常逗比的解释。
古希腊人认为,癔症是由于子宫不老实,在体内四处溜达引起的,子宫溜达到哪里,症状就表现在哪里……
希腊人的依据如下:
一、癔症的患者,大多数是女性,很少有男性。
二、癔症的症状是变化不定的,今天头疼,明天肚子疼,后天眼睛看不见,大后天就半边身子瘫痪了。
嗯,在当时科技水平的前提下,这个的推论算是相当的严谨。
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癔症可能是症状最为繁多的一种,它可以表现为人体各个部位的症状,发作形式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真假难辨。
王尼玛下身瘫痪多年,各项身体检查都没有任何异常。某日,家中有匪徒闯入,欲行凶,千钧一发之际,王尼玛一跃而起,使出祖传绝招夺命连环脚,三下五除二摆平匪徒,并就此痊愈——这个叫癔症性瘫痪。
张尼玛一觉醒来突然变成了傻子,一加一等于三,二乘二等于六,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但是却清清楚楚的记得他姐姐的二舅的侄子的表姐的三叔某年某月某日借了他两块五毛八分钱——这个叫癔症性痴呆。
刘尼玛,每到月圆之夜,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包括声音、形态、语调,甚至思想记忆———这叫癔症性多重人格。
另外还有癔症性感觉障碍、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神经病等等等,我实在是列举不完。
癔症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
第一,按照自己的理解发病,而不是按照人体解剖学原理。
有医学常识的亲都知道,人体的神经在脖子部位是有一个交叉的,如果是半边瘫痪,那么就应该是左脸+右边身子,或反之。
但是癔症性瘫痪的人,基本上都是瘫同侧——没办法,读书少不会瘫......
第二,淡定!
如果是正常人,失明或者瘫痪,会非常的着急,但是癔症病人是异常淡定的,好像症状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某种诉求——事实也确实如此。
关于癔症的精神分析学解释,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图文无关一个女孩,和男朋友第一次幽会的时候,突然失明,到医院检查之后,她的眼睛、包括大脑都是正常的,没有任何器质性异常。
经过精神分析治疗发现,该病人出生于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性”这一话题从小就是禁区。三岁的时候,由于好奇,在钥匙孔里偷看弟弟洗澡,而遭到过父亲的毒打。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痛苦的经历被压抑了。但是父亲的毒打,却让女孩形成了畸形的超我——性是不好的东西,一旦接触到,就会受到毁灭性的惩罚。
不明白“毁灭性”是啥意思的亲可以脑补一下,如果你三岁的时候被你爹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抽上一顿,对于那时的你是怎么样一种体验。
当生殖期到来,荷尔蒙开始分泌,本我中潜伏已久的性冲动开始萌发,并日益增强,迫切的要求满足。
但由于畸形超我的存在,自我知道一旦这种冲动得到满足,会给自己招来毁灭性的惩罚。
一边要满足,一边要惩罚,自我很焦虑!
为了避免惩罚,自我不停的压抑着本我中的性冲动,阻止本其浮出水面。
当和男孩子幽会,即将看到一些东西的时候,这种冲突达到了顶点,自我的焦虑也达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两股势力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那么只有两个办法:
一、火拼,直到一方干掉或压制另一方。
二、调解,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称——和稀泥。
对于人格系统来说,火并是不行的,因为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格崩溃。
那就只剩下第二条路——和稀泥。
和稀泥的结果就是癔症性失明:不是不想看,而是看不见。
让你看,满足了本我;看不见,满足了超我。
这个稀泥和的好,成功的把主人和进了医院!
还有一个癔症性瘫痪的例子,一个男孩,潜意识中压抑着强烈的干掉老爸的冲动,但这种冲动是不可能浮出水面的——既不为现实所容,又会被超我惩罚。
当本我的冲动逐渐强烈,自我的能量已经不足以压抑的时候,就只好和一把稀泥——癔症性偏瘫。
是为有心杀爹,无力提刀!
冲突与焦虑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自我是一个三头受气的家伙。本我需要即刻满足,现实条件又不允许,而且会惹怒超我而招致严厉的惩罚。
就这样,本我、自我、超我时时刻刻处在冲突当中,而冲突的产物就是焦虑。
如果无法理解,就脑补一下前文的那位办公室主任,既要管理一帮土匪,又要伺候苛刻的老大,还要协调各种公共关系,不焦虑才怪——所以生病了……
弗爷认为,焦虑分为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现实性焦虑——由外部真实的危险引发,会随着危险的消除而随之消失。
你正在大街上走着,凤姐突然出现,叫你亲爱的,求抱抱——这时你就会产生现实性焦虑,但是凤姐马上会发现认错人了,焦虑就会迅速解除。
神经性焦虑——自我担心本我的冲动会导致的不良的后果所产生。
女孩担心本我的冲动满足后会被超我惩罚的焦虑,即属于此类。
道德性焦虑——当本我中的冲动得到了满足,超我所施加的惩罚——罪恶感,内疚感等。
如果不能理解,请再读一遍前文那句台词,记得语气一定要沉痛:虽然我得到了XXXXXXXX,但并没有得到快乐,这二十年,我一直在忍受着良心的折磨......
弗爷认为,焦虑是个体预感到危险时所发出的警报,危险可能来自外部世界,也可能来自内部。一定强度的焦虑,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促使个体采取应对措施。
如果所面临的危险是自我无法应对的,焦虑的强度就会激增,直到把自我压垮——人格崩溃。这个时候,就需要防御机制出场了。
防御机制
看到防御机制这四个字,有的亲肯定会问,防御个啥?
您问到点子上了,防御的是焦虑。
当冲突激烈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焦虑自我无法承受,这个时候就会使用一系列和稀泥的方法来化解矛盾冲突,以缓解焦虑。
这一系列和稀泥的方法,就是防御机制——以否认或歪曲现实的非理性方法来保护自我,以缓解焦虑,消除痛苦。
如果恰当的运用,则可以避免焦虑,并适应现实。
如果不恰当的运用,虽然能在表面上解决矛盾,减轻焦虑,但是会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神经症、癔症等精神疾病。
我们在下一篇中会专门进行讲解,本篇我们先来看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权当预习吧。
你尿急要上厕所,但厕所只有一个坑,好不容易轮到你,一个年轻姑娘矫健地一闪,捷足先登了。你深吸一口气,然后无动于衷——这叫压抑。
姑娘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小女孩像离弦的箭一样抢先钻进蹲位,你在外面心平气和地继续等待,心里还是什么感觉也没有——这叫隔离。
小女孩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位老太太夺门而入,你想:“年轻人让老人,应该、应该。”——这叫合理化。
老人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孕妇高喊着“对不起让让我”一头扎了进去,你咬咬牙对自己暗暗地说:“要是换了别人,早上去把她们臭骂一顿了--可是,我可不是这样没有涵养的人。——这叫否认
孕妇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外国女人打着手势正要往里挤,你突然冲上去,怒不可遏地劈手两耳光,并纵身骑到她身上一边暴打一边咆哮着“你还得寸进尺了?!老娘对你们这种卑劣行径早已经忍无可忍了!——这叫移情
六、警察接到群众举报说你殴打外宾,于是前来干预:他们救走了外国女人,并把你带上了警车,你想:“他们只是碍于中外邦交的‘面子’而走走过场、骗骗老外而已。其实,他们心里是站在我这边的。”——这叫投射
七、 你被带进了派出所,出乎你预料的是,警察居然要对你来真格的!于是,你对问题拒不回答,一屁股躺在地上开始又哭又闹撒泼打滚——这叫退行
八、你被老公从派出所交罚金领了回来,从此闭门思过,于一年后出版一本五万言畅销书《排队引发的人生思考》——这叫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