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2014-03-25  本文已影响82人  四皓

其实我不是个沉默的人,至少在小学的时候不是。

那时候,我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品学兼优,处处争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这样的环境下,我难免会变得趾高气昂,不把其他同学放在眼里,班里各种活动都有我的身影,甚至在某一年的六一儿童节上,我还表演了一段相声——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简直不可想象。所以,小时候的我绝不可能和沉默挂钩。

长大之后,我却变得越来越腼腆和沉默,不敢在当众讲话,不愿意争论不休,不好意思挑明错误。当然,其中经过了漫长的转变和思想斗争,我倒也乐得享受这种“沉默”——既然上天给了我不说话的机会,那就离聒噪远远的,我开始慢慢习惯自己的性格,并以此为乐。

在学校的时候,如果置身事外,不参与各种利益纷争,你基本可以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毕竟没有生存的压力。一旦工作,各种问题扑面而来,你的怀疑立刻从你的特立独行开始。就拿“沉默”来说,开会的时候为什么沉默,是因为懒惰么?讨论的时候为什么沉默,是因为不会思考么?工作的时候为什么沉默,是因为人际关系太差么?

人的大脑空间是有限的,大部分信息是没有办法经过加工而直接利用经验,以便在这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穿梭自如。一方面,经验给予我们莫大的方便;另一方面,经验不教我们思考。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昆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暴力恐怖活动,很多网友发出诸如“杀光所有恐怖分子”、“一个不留”的口号。如果“杀人偿命”这一古老的规训还能在这里适用,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明显利金钱诉求和目标人群的恐怖分子,那么美国也不需要费尽心力发动阿富汗战争了。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

无论是学校和社会,诸如竞争、勇敢、开朗、善谈等性格特征一再被鼓励,我从小就为自己的内向而自卑,因自卑而更难发展出有“竞争力”的性格,幸而稍长后我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性格,越发觉得有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美。但当我接触越来越多的人,“沉默”便作为一种“原罪”被不断提及。人们似乎见不得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更倾向于把一些不好的东西与其联想起来。比如,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会被认为不努力,一个四处拈花惹草的人会被认为不可靠,一个沉默的人会被认为寡然无趣。

人和人之间参差多态,万万没有一模一样的。纵使从一个相似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几个人,也会因为知识、阅历不一样而略有差别。如果把社会看成一部大机器,它或许只需要几十个规格相同的零件,但是成千上万个人类便是成千上万种零件,为了机器的正常运转,这么多零件必须最大限度的被打磨为那几十个。可能做工不好,刚开始需要磨合,浑身发痛,但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你便能在这个机器上运转自如。虽然每个零件不是那么刚好合适,但也不会相差太多,因此我们的共性被无限放大,个性却被无限打压。

我不想否认为了功利性大多数人必须被社会调配得整齐划一,乌托邦毕竟只是个“美丽新世界”。但你是否愿意忍受磨合的痛苦,保留自己那一点点的不同呢?真理不一定源于面红耳赤的争辩,也可能来自独立思考;抗争不一定源于英雄的怒吼,也可能来自弱者的眼泪;胜利不一定源于自身的努力,也可能来自别人的失误。沉默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踽踽独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