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考好,高情商的家长都这样做
一学期一度的期中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每当成绩揭晓的时候,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好结局都是相似的,好吃好喝好招待,考的不好的却各有各的命运:数落、嘲讽、打压等言语暴力一应俱全,甚至还会出现父母一方单打或者混合双打。那么,孩子没考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做孩子才会找到方向,激发内驱力呢?
一、不要“瞎鼓励”,否则事与愿违
随着家庭教育越老越好多啊重视,很多家长也开始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学习班学习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孩子没有考好时不能一味地嘲讽挖苦,于是,部分家长就习惯用“没事”“没关系”这样的表达,试图打消孩子的紧张和恐慌。
只是,孩子在听到这样的话时会怎么想呢?
一位班主任曾经在家长会上作过一个实验,让一位家长扮演妈妈,另一位家长扮演没考好的孩子,结果却发现,在“妈妈”给“孩子”说“没关系,下次我们注意一点”时,扮演孩子的家长不但心情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觉得难受,比挨家长一顿骂还难受。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参与者分成两组,告诉其中一组的人在接下来的五分钟时间里,想象一只白色的熊;而告诉另一组参与者想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想白熊。
实验结果出乎意料:被要求不要去想白熊的那一组,反而更多的会想到白熊,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出现了强烈的反弹。这其实就是一个聚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白熊效应”,又被称作“反弹效应”。
在生活中你常发现,越是不让孩子做某件事,他越是做,越是强调让他干什么,他却像听不见一样我行我素。你越是想给他减轻压力,反而会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压力。
二、高情商的家长这样说
对孩子而言,成绩不可能一直好或者一直坏,当他们遭受挫折的时候,正是家长该出手的时候,更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一)发现优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考砸了,孩子自然会有失败感,此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而是帮助孩子找回信心。孩子考的再差,总归有得分的地方,此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感觉这次考试哪一学科做的比较好?”然后让他总结考的较好的原因,是对此学科感兴趣,还是自己上课注意听讲了,是平时花功夫背诵了,还是向老师请教问题请教的多......
这么一想,孩子会从总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就不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会认为自己笨了。也就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找到问题,提醒孩子正视差距
先扬后抑之后,接着就是提醒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比如家长可以说,“你感觉你的薄弱环节在哪里,是知识没掌握牢固,还是练习不够,不能举一反三,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吧!”
有了信心做基础,孩子也愿意静下心来和你一起寻找问题的原因。不过,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带有批判心,更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姿态,而是要客观地分析“薄弱环节”。
英语是不是单词没会背?数学是不是平时做题少?语文是不是阅读量不够?物理是不是兴趣不太浓?学习方法是不是不够科学,努力了却收效甚微?自己感觉应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孩子找到自己的差距时,家长还要给予及时鼓励,表扬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比较新颖,认识问题的深度有所提高,这样不但帮孩子把问题分析透了,还能给予孩子继续前行的勇气。
(三)授人以渔,帮助孩子找到方法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孩子平时考试还行,一到大考,就会出现发挥不稳定,导致大的波动,究其原因,是心态在作祟,是因为他们过多地看重了成绩和结果,害怕考不好带来的不利影响,导致出现类似手心冒汗、头脑空白、心跳加速等状况。这种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往往会适得其反,越是害怕考不好,就越是会考不好。
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学习力和学习欲望是现在人们对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这就要求家长不止要把关注度放在学业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想学习力和学习欲望,只有保护好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力,他们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稳扎稳打,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爱孩子是每位家长的共同特性,但要用恰当的方式爱孩子,等他们长大后,他们才能处变不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