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你也可以

2018-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慢慢素写

原生家庭,是我们生根发芽、成长的地方。于个人,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便是《超越原生家庭》,作者是美国罗纳德·理查森。与以往读到的文章,分析一个人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脱离原生家庭的观点不同的是,这本书始终在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如何改变自己,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原生家庭。

我们的三观,多多少少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也给当下很多人带来困惑。原生家庭内的所有人、事、关系,潜移默化塑造了如今的我们。这种塑造,有好的方面,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尤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很多人在原生家庭内,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改变。即使有时候,你想逃离,却总是自相矛盾,仿佛一切还得按照长辈们的来。

如果可以做到保持自我,那心理上就会成熟,以致无比强大,不再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就达到了本书所说的“超越原生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各种规则,与我们平日所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所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

作者认为,在这个最小又最复杂的单元下,仍然存在着服从与被服从、追逐者与疏远者

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便是能够在服从与被服从、追逐与疏远之间,恰当转换、灵活自如,不偏执于一方。这会让大家都感到很舒服。

这又与我们理解的家庭内成员,不要总是太强势或太弱,有点类似。

想想还真是。从小,我们一家四口,妈妈、弟弟和我,总是统一战线,将爸爸孤立在一边。这并不代表爸爸是弱的一方,相反,他很强势,家里大事小事都要管一管,通常一管就会有矛盾。他所认定事情的处理方法,妈妈都不认同。爸爸自认为是权威,却总被我们打破规则。

谁都不想屈服,家里充斥着的,永远是疏远与争执。

所以,那时我最开心的,便是妈妈、弟弟和我共处的时候。因为,三人之间,服从与被服从、追逐与疏远,随时切换。比如,妈妈说的话,我和弟弟都会觉得很有道理,愿意去顺从。作为姐姐,我说的话,弟弟也总不会抵触。作为很好的玩伴,我会主动找他,央求一起玩游戏;他也会向我请教一些问题,追着不放。

究竟如何做,才能超越原生家庭呢?作者给出的,与其说是方法,倒不如说是过程

之前,我们可能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摸不透,造成人际关系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循序渐进,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做。比如,你可以先给家里,每一位亲朋好友写信(在中国写信的越来越少了,可以想一下亲友收到信会有什么奇怪的反应),信中言辞恳切,向他们说明来意,请他们说出关于整个大家庭的一切,大事小事,并把每个成员关系列明(也就是家谱)。每个成员所经历的的一些重要性事件时间、细节等。当然,越详细越好。

下一步,你需要回家拜访。只不过这次回家,与以往回家的心态不同,以往回家我们可能带着满心的顾虑,有时甚至上一次尖锐的矛盾尚未解决。这次回家需要带着疑问,带着好奇,摒弃以往的困惑,坦诚以待。

现在是时候,需要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通过了解更多家庭成员之间细节,你会茅塞顿开,并终于解开一些心结,也会重新梳理,认识到每一段关系的缘由。

一番调查,你会发现:家庭内成员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清楚了家庭更多细节,是为了接下来的改变。是的,改变自己。

以自身为例,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一下相互之间的关系。爸爸也许仍然强势,但也许他只是苦于没有“同盟”,由于被孤立而焦虑,内心里他渴望被我们接纳、认可,那我何不尝试站在他的角度,去给予一些适当的支持,作为一个缓冲而不是对立角色呢?

固执地坚持一个角色,会使家庭关系很紧张。比如专制型的家长,可能在孩子很小,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不强的阶段,很奏效。但是,一旦孩子进入叛逆期,逐渐成熟,这时候如果家长还是用原来的方法管教,势必会产生冲突。

所以,变则通,通则达。首先改变了自己,你会发现,他人也会受影响,从而发生改变。慢慢地,家庭关系趋于平衡、趋于和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