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精品荟萃》♞《行走的文字》♞

同理心与慈悲心

2019-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杨金社

在医学临床工作中,有人特别强调,医生要有同理心,要同情患者,要把患者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这种想法和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最近读书,看到万维钢老师对同理心与慈悲心的论述,通过学习,我对此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什么是同理心?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同理心,就是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看到你这么痛苦,我自己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痛苦。

同理心跟一些原始的本能感觉成分有关,这些感觉连动物都有。

一个是“感觉运动感染”,就是你看到身边一个人的手被针扎了一下,然后你就感觉这个针是扎在了自己手上一样,甚至还能体会到那个疼痛。

一个是“模仿”,比如说我们看体育比赛,会忍不住把自己代入成电视里的运动员,跟着他做出相应的动作。

还有一个更高级的就是“情绪感染”,你看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自己也跟着激动起来。

由此可见,真正的同理心,是不但能感受到对方的痛苦,而且还能感受到那个痛苦的意义,会让你为了这个意义去采取行动,比如,你去帮助他去解除痛苦。

按理说,同理心如此之好,我们每个医生都应该具备,事实是怎样的呢?

事实是,脑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首先,同理心并不可靠,一个人能不能产生同理心,跟具体的情境非常有关系。

比如,我们对自己所在群体的人的痛苦容易产生同理心,对陌生人不会;对本阶层的人容易产生同理心,对其他阶层的人不会。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同理心总是同时启动情绪成分和认知成分,这就需要消耗能量,是一种认知负担。对不亲近的人,你必须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感受他的痛苦,而你不愿意费这个力气。

其次是,同理心真正关心的不是别人的痛苦,而是你自己的痛苦。或者说,同理心的本质不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而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让自己也很痛苦。

比如,你看一个悲剧电影。剧中人物的命运十分凄惨,全程泪点满满,让人特别有代入感。你时而义愤填膺,时而伤心欲绝,在影片的结尾,你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你的同理心爆表,仅此而已。

另外,同理心常常会激发人去设法解除别人的痛苦,但是这个关系不是人越感到痛苦,就越想去帮助别人。事实上,当你因为别人的痛苦而感到自己特别痛苦的时候,你反而不想去帮助别人了 ,你想的是,赶紧先解除自己的痛苦吧!

有人做过实验,在同理心刺激下,一个人的心跳速度越快,他的焦虑感就越强,他的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人情绪的原始脑组织)就越活跃。研究者发现,这时候他帮助别人的意愿就会越低,而不是越强。因为他自己先受不了了,他要先去解除自己的痛苦。

自己正饿着的人,自己正处在压力之中的人,不会有太多心思去做什么慈善。因为,强烈的同理心会让你自顾不暇。

孩子怕打针,他一哭你同理心上来就决定不给他打疫苗了。熟人的痛苦,会让你不公正地对待陌生人。

这就是同理心的害处,因此,国外有人建议,医生必须接受的一项训练,就是学会跟痛苦保持距离。或者说,医生必须克制自己的同理心。病人是来看病的,不是想让你陪着他哭的。

医生需要克制自己的同理心,但应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对,就是佛教说的“慈悲”。

悲,或者说慈悲,是一种特别高级的情感。悲的意思是我理解你的痛苦,但是我不跟你一起感受那个痛苦,因为我有一个更积极的姿态:我要帮你解除痛苦。

慈悲,意味着你要和痛苦保持距离,有一种超然感,然后设法帮助别人。

慈悲,这是医生看病人应有的情绪,而且,这也是佛学修行者致力于修炼的情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