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古老的树叶
☞温新阶(散文家)
茶圣陆羽的《茶经》八之出中云:山南以峡州上。说山南地区产的茶,以峡州的为最好。山南,即山南道,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将全国分为十道,全国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当时的山南道治襄州。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又把全国分为开元十五道,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治襄州)和山南西道(治梁州),山南东道辖峡州夷陵郡等十九郡,峡州夷陵郡辖夷陵县、宜都县、长阳县、远安县、巴山县5县。陆羽生于公元733年,《茶经》成书于公元780年,毫无疑问,书中所指山南即山南东道,因为所辖有峡州郡,而此时的峡州郡辖五县,长阳位居第三。所以说,长阳是茶圣陆羽所说的出产好茶的地方。此言的确不虚,清江流域有著名的佷山茶,而丹水流域的老雾冲则是藏于深山的名茶之乡。
老雾冲在今长阳贺家坪镇常雾岩下,海拔800----1200米,三面环山,像一只筲箕,筲箕口正对着三一八国道、沪渝高速和宜万铁路。有山还需有水才是福地,老雾冲有泉水自常雾岩汩汩涌出,汇成一条小溪流经全冲,泉水叮当,石潭串珠,几千亩茶梯在冲里盘桓蜿蜒,宛如写在大地的诗行。这里山高林密,气候湿润,夜间大雾弥漫,清晨,太阳升起,浓雾慢慢散去。我曾经在老雾冲小住,清早起床,阳光透过东边的树林照射过来,浓雾渐渐变淡变薄,变得像一缕一缕的丝绵,不一会,那些丝绵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片古老的树叶 雾幔隐去,留下精魂化为露珠,在茶叶上闪烁,阳光照射在露珠上闪烁着五彩的光斑。露为阴柔,日为阳刚,刚克柔化露为霓,柔克刚吸日成昳,刚柔相济,阴阳谐和,遂有上乘之茗。
我站在小溪边,看那些点缀在茶行之间白墙黑瓦的小洋房,似乎听得见阳光在瓦片上跳跃,听得见阳光在白墙上舞蹈,那些从洋房的门扉进进出出的人,正是一辈子缭绕于茶叶的香气之中一辈子将身心系于一片古老的树叶上的人。
覃伟国的小洋房正在老雾冲的中端,站在他家的稻场上时不时就会看到宜万铁路上的动车钻进隧道,然后又从隧道驶出。
覃伟国祖上从哪一辈人开始种茶,他说不清楚。只听说有三窝老茶树有近千年的历史,过去都是搭着梯子采茶的。他的祖父和二爷爷兄弟俩就是靠种茶制茶卖茶为生。
二爷爷覃柱吉没有儿子,把覃伟国的父亲覃净泉过继给二爷爷,那几十亩茶树是二爷爷最大的本钱,他的制茶技术远近闻名,因而靠着卖茶成为冲里的殷实人家。
覃伟国小时候,见过二爷爷二婆婆煸茶。吃过晚饭,洗净铁锅的油腻,用柴火把锅烧到隐隐可见一些暗红,就下两三斤茶的鲜叶,左手执筷,右手用指,反复翻动锅里的鲜叶,只听到“噗噗”的炸裂声,鲜叶炒成青瓦啬后迅速起锅,在簸箕上摊凉,然后用手反复揉捻,再在灶上放上炕簟上炕干水气,又放回簸箕揉捻,基本成形后,撒到炕簟上再炕,此时,灶里只有微微的炭火,隔一会翻动一次,加些木炭,第二天早上,炕干的茶叶上有一层细细的白毫,这种茶被称为“白毛尖”,开水冲泡,栗香扑鼻,香气缭绕,百米可闻。那时,老雾冲是秭归杨林、贺家坪的千家坪和西流溪通往施宜大道的大路,二爷爷覃柱吉的白毛尖的名声不胫而走,在家里就可以卖不少的茶叶,剩余背到千家坪西流溪换包谷回来煮酒、熬糖,酒糟糖糟用来喂猪,家境还算殷实,供覃净泉上完中学还上了师专,后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还当了多年的校长。要是没有那些茶叶,那是不敢设想的。
改革开放以后,覃伟国和兄弟承包了覃家的茶园,后来,兄弟不太愿意经营茶叶,就把自己承包的茶园卖给了覃伟国。覃伟国对茶叶有一种融化在骨子里的特殊感情,为了纪念祖上的三窝茶树,他把自己的30亩茶园分别命名为“恩园”、“忆园”、“梦园”, 他把汗水和智慧播撒在自己的30亩茶园里,也许因为这种特殊的情感所致,他对茶的栽培和制作似乎也有着特殊的天赋。
唐代中叶,开元盛世,长阳土司向朝廷纳贡,贡品中就有老雾冲的茶叶。覃伟国把自己的茶厂起名开元茶厂,就是为了纪念这一老雾冲茶史盛事。他继承二爷爷二婆婆制作白毛尖的技术,又适当创新,推出了尖尖茶,何为尖尖?出类拔萃为尖,脱颖而出为尖,尖尖茶,汤汁浓稠,栗香扑鼻,一口入喉,满腔畅爽,五脏熨帖,盈口回甘。汤不变色,香不泯绝。曾经有人清早泡一杯尖尖茶,开车去武汉,晚上回到老雾冲,茶汤依旧是清早出门的一杯翠绿。尖尖茶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品质,因为鲜叶都是采自覃伟国自己的茶园,货真价实的本土鲜叶加上纯熟的制茶技术,使得尖尖茶闻名遐迩。长阳的茶馆茶庄基本都有尖尖茶,武汉市有一位叫董大维的厅级干部,每年都要买一百多斤尖尖茶,公务员小区的邻居们都要请他带上三五斤。文革期间贺家坪的区委书记李仲春,和当时在文教组任职的覃净泉老师结为至交,后来李书记调往武汉工作,2017年前往贺家坪访友,得知覃净泉老师已经去世多年,非常遗憾,回汉后喝了覃伟国赠送的尖尖茶,一品不忘,去年派儿子专门开车来到老雾冲买了几十提尖尖茶。跟尖尖茶一样远近闻名的还有张家罐罐茶等多个品牌的茶叶,其茶多酚等多个指标优于省内很多茶叶,但老雾冲地域狭小,仅有几千亩茶叶,产量有限,所以不能广告宣传。
尖尖茶、张家罐罐茶都是靠口口相传,饮者推荐,销售链条较短。每年五一节前后,阳光灿烂,映山红盛开如火,从武汉、宜昌、长阳等地开车来此购茶的轿车首尾相接,川流不息,第一年来的是一辆车,第二年就是二辆三辆四辆甚至更多,老雾冲的茶渐渐供不应求,也有人建议收购附近的鲜叶冒充老雾冲的茶,覃伟国绝不这样干,他不能砸了自己的品牌。
所以,你在任何一个茶叶市场,看不到一个老雾冲人在推销茶叶,在茶叶销售最旺的季节,你到老雾冲买茶,恐怕只能无功而返,因为他们已经无茶可售,覃伟国已经不在他的开元茶厂坐班了,他回到了自己的住房,左手一杯香茶,右手一卷古书,听溪流潺潺,品诗书意境,来人看着他杯中的香茗,光是那颜色就已经迷人不浅,还有那袅袅飘荡的香气更是诱人。
“敢问覃先生,这就是尖尖茶吧。”
“这是一片古老的树叶,恐已逾千年。”
“覃先生可否分拨我一斤两斤?”
“我已无茶可分,无茗可拨,只能给先生冲泡一杯,先生明年可记得早些。”
一杯开水,一抔尖尖茶,山和水的携手,刚和柔的融合,翠绿的汤色,缭绕的香气,来人醉了。他记住了老雾冲一片古老的树叶,记住了这一片神奇的土地。
著名作家温新阶(中)在长阳老雾冲。作者简介
温新阶,男,土家族,1989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宜昌市散文学会会长。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多部,曾有多篇散文、小说被«散文选刊»《北京文学》《作品》、《读者》《中外文摘》等刊物选载,散文«豆芽菜»曾在日本获奖,散文集«他乡故乡»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散文集《乡村影像》获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学奖。散文集《典藏乡村》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学奖。温新阶
(图片来源:长阳电视台、温新阶、覃啸洪、何宏江等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