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美院:从废旧糖果厂到文创园,这里为何“不可复制”?

2021-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今晚扁老虎

原帖地址:https://new.qq.com/rain/a/20200630A0RN2G00
天福美院:从废旧糖果厂到文创园,这里为何“不可复制”?
一个院子,一群人
正在谱写一条老街的新可能

一筑一事【筑事研究院】子栏目

“Insight of Urban Renewal · 识城计划”

随着城市化过快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城市更新”的话题在不同的场合被频频提及,它被视作人类对未来城市的想象,也是打破城市固有模板、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举措。

当人们将更多目光投向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建筑肌理与业态创新中时,我们将从媒体视角出发,持续探访、记录有价值的城市更新实践案例,也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对话那些拥有专业见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建筑师、运营者,以及投身城市更新的多方人群……

共同探讨城市更新的意义、它在更新什么、又是如何更新以及更新后有何变化等话题,希望为城市的未来规划提供些许参考路径。

· · ·

以创新思维与视角,

探索和记录当代中国城市的更新进化。

享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美誉的安仁,如今,以其沉淀千年的历史底蕴和安宁淳朴的街区氛围吸引了一些艺术家、文创者在此扎根。

这里新旧文化融洽相处,创意和年轻的生命在源源不断地喷发活力。安仁的文化“肌理”也正向着多维度发生变化。正是在这一方水土的滋养下,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悄然生长着。

“天福美院”则是其中一根正在向阳攀升的绿藤。

我想用“神奇”一词来形容它:院子里面藏着早已远近闻名的传统染坊;可以承包所有家居定制的木工坊;不失一线城市精致的咖啡店;已经开了几家分店的“故市商店”……他们各自主理人的身份标签也很多样,设计师、插画师、摄影师、策划大师……

神奇之处就在于这一群来自天南地北,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靠着直觉和眼缘,或许还带着些热血和冲动劲儿,阴差阳错地在这个院子相遇、生活,最终组成了“天福美院”现在的模样。

· 天福美院沿街门面

院子位于安仁天福街148号-158号,也称1458文创园。虽然与闹市街区仅是五分钟的距离,但却刚好不偏不倚地躲开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 院子入口

进入院子,首先看到的是一棵枝叶繁茂的使君子。再远一点儿,院坝里几棵大树相映成趣,树下则随意摆放着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夏日,他们在树下围成一桌吃饭;

冬日,他们在这里围炉篝火、弹吉他、喝酒聊天……一旁是院子以前就有的水塔,满满的工业风里还印着七八十年代的大红双喜字,在这里绿植与花随机搭配,错落有致,肆意生长。

· 院内一隅

在拥有芸芸创意园区的成都,其中也不乏很多由老建筑、老厂区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但这里却算得上独树一帜。

凡是到访的人都会被院子特有的氛围所感染,“满院星河”、“一身烟火气”、“诗与远方”,这些都是访客们频频用来形容他们的词语,声称不可复制的他们到底“豪横”在哪里?

故事很长,建议自备一杯酒,听他们娓娓道来。

民艺传习馆的“战略转移”

老旧糖果厂的重焕新生

天福美院现在所处的地方,最初是一个老旧的糖果厂,闲置后被私人买下当过一阵的养鸡场。直到它迎来了最早的住客:王大爷、小曼、佳伟、糖糖、马桑和小武哥。院子的命运才被真正改写。

还未搬进这里之前,他们在安仁老街上的“民艺传习馆“做着活儿。老街叫树人街,“民艺传习馆”就在街口的一个四方大院内。院里住着篆刻、酿酒、刺绣、染布、烧陶等各种手艺人。

当时的“民艺传习馆”的盛景,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院落一时纵横捭阖,中西交汇——民艺嘉年华、大地和声、非遗展、北京设计周,黄永松到访,台湾民艺交流行......”

· 图为“民艺传习馆”以及举办的活动。图源网络

人生总是如此,跌宕起伏。2017年,传习馆运营困难,投资无续,但生活还得继续,当初的这些手艺人们迫于生计,大多各奔东西。

最终留下来的人,他们决定退掉四方大院,搬到了车马稀疏的天福东街——老旧糖果厂的遗址。在空间改造上,他们并不主张大动干戈。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保留老建筑的古韵,一点一点地加入新的构思。今天空了染个门帘挂上,明天闲了装个窗框……

就这样,曾经破败不堪的院子,在他们的手中慢慢地变成了既有温度又有艺术、生活气息的院落。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院子在众人的努力下焕然一新 (院子的翻修和打造离不开生活在院子里的每一位小伙伴,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构思,一点一点地让它变成了如今的模样,院子也是每个人对理想生活地的“产物”。)

由此,也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探个究竟。在这个院子里安定的他们是什么人?为何他们会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给老旧糖果厂带来新生的他们又与“天福美院”缱绻着怎样的过往?现在来为大家一一揭晓。

早期住客1号

王大爷

二盧艸堂篆刻工坊主理人

王大爷和很多江湖片里的长者一样嗜酒,听说前一天晚上和马桑喝酒聊天,一直到了凌晨四点才回房休息。这是他的日常,每个正午时候他往往都还在酣酣大睡中。于是乎从我到访到离去,我都没有见到王大爷。这让我更加确信他是一位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江湖上对他的传说大抵是,年轻时候的他曾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元老之一,这个公司在那时可以算得上是叱诧风云,日进斗金。但由于一些原因,王大爷主动出局,从此遁入江湖。经朋友介绍,他入主“民艺传习馆”,在这里做起了策划。大家都说如果他当时没有选择离开的话,可能现在身价不菲。但是他却放下了城市的浮华与喧嚣,名与利,选择在这里过着质朴和安宁的生活。

目前,王大爷是院子里二盧艸堂篆刻工坊的主人,算得上是整个院子的“酋长”,更像是一个精神领袖。由于经历过风风雨雨,以及他窖藏的人生智慧,所以他也是整个院子的“解忧杂货铺”。院子里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大小事,总能在他这里找到答案。

早期住客2号

小曼

青红染创始人

小曼是青红染的创始人。在大三那年,她选择休学了一年。“当时只是想着自己毕业后不能每天挤公交、地铁上下班,并不知道真正想做什么,所以希望停下脚步,去寻找一下方向。”

休学那一年里小曼花三、四个月来赚路费,然后一个人背包去了昆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成都——那些当时她所知道的以慢生活闻名的地方。

在那期间,她当过奶茶小妹,也曾和许多流浪在大理丽江的手艺人扎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很喜欢这样自由的创作状态,但目前的自己却不知道要做什么事来支撑这样的状态……”

学习服装设计的她,13年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毕业后的小曼没有很快踏入社会,而是去到了杭州一个种茶的村里。半天时间教画画,半天时间留给自己做喜欢的事。也是在那段时间里,她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向往——开始游学草木染技艺。2014年,她来到安仁,成立的青红染工坊也在“民艺传习馆”内。她在这里一待便也有了五六年之久。

早期住客3号

马桑

故市商店创始人

早期的马桑和他所在的花肆花果酒团队属于“民艺传习馆”的酿酒业态,在“民艺传习馆”的院子里办公。马桑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但是他的感性中又夹杂着一股理性,似马的缰绳一直牵引着他。这一条缰绳也是他早就为自己规划出的一条路——经商。

在“花肆”之前,马桑到处漂泊。07年从川师毕业,学法律是为了经商以后自己能看懂合同以及法律条款。去宁波读研也是为了更便于经商。研究生毕业以后,去到北京一家国企,每天在建筑工地的彩钢板房办公室里,起草和审查工程合作。因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点燃了他创业的火苗,于是他又回成都与微博上结识的人开始创业。

他们创办的”山货集“卖山货做电商,将大山里最干净、无添加、无污染的食材经过亲自挑选之后放到网上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酿酒市场,于是开始亲自酿酒出售。同时马桑凭借自己内心里的那股文艺劲儿,为每一款酒都写了独有的故事,他们的酒主打女性市场,曾经被这样写道“他的酒他的故事,俘获了3万女性芳心,月收入颇丰”。

· 酿好的酒在大缸中发酵

· 图为当时花肆花果酒团队的产品。马桑给每一种酒都取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并配上一段小故事。“十五度的玫瑰清酒叫‘肆月’,原型是电影《卧虎藏龙》里那个热情执拗的小龙;茉莉清酒叫“莉莉安”,是一个聪慧讨喜、乐天知足的姑娘;而桃花清酒叫“桃宿”,讲述的是马桑和他夫人的爱情故事。”

现在的马桑和王大爷早已从当初简单工作上的往来变成了经常聊天聊到凌晨三四点的忘年交,马桑和小曼也从青涩的恋爱中走向婚姻,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马小逗。马小逗因为是这个院子里的第一代,被大家戏称为未来的“董事长”,由于年龄尚小,所以暂且称为“不懂事长”。

· 院子的“不懂事长”马小逗

早期住客4号

小武哥

五匠木作空间主理人

继王大爷、小曼和马桑之后,来到这里的是小武哥。小武哥原本是和王大爷同属一个公司,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程序员,后来因为女友想嫁一个木匠,便从此改行做起了木工坊。最开始木工坊选址在三圣乡,后来因为扩建的原因便不得不另寻别处,在王大爷和马桑的忽悠下“我们这里地儿大,租金还便宜”,于是就将小武哥“骗”到了安仁来。

· 木工坊体验活动

听说小武哥学医出身,曾是摇滚乐队的一员,还出过专辑,时常一天工作完,小武哥就拿着吉他在院子里悠闲地弹起来,可以说音乐是他最大的爱好。不光会弹吉他,小武哥还会自己做出一把吉他来。可谓全能的小武哥在这里不断地产出乐趣与才华。

· 正在做吉他的小武哥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他们早期的经历和这个院子还挺相似的,一路颠沛流离,直到穿过一次次的暴风雨,才得以成今日模样。

可以说直到遇到了他们,糖果厂才真正重获新生,也可以说在他们踏进老厂房时,关于“天福美院”的故事才正式开始了。

天福美院里的新生力量

组成了另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里正在酝酿着一个“小江湖”。在一种很微妙的吸引力下,院子里有了越来越多对味的新人入驻。

现在的这一方院子里,正在经营着几个创意“工作坊”。在这里美和创意是第一生产力,这里演绎着城市之外,乡野之间的另外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而这种精神层面的富足,让这片土地开始滋养年轻的生命。

一群热爱美,热爱生活的年轻人正在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在这里经营着“小而美”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每一个人,才炼就了今天的“天福美院”。他们之间有着超越血缘之间的亲密和默契,那么这些新来客是谁,具体在做着什么样的事情呢?

青红染

十年,从师生到朋友再到合伙人

· 昔时与现在的小曼和佳伟

之前已提到,小曼是青红染的创始人。可能很多人来到院子都是慕青红染之名而来。染坊取名自然色中的青、红两种颜色。目前的主理人是小曼和佳伟。

今年是小曼和佳伟认识的第十个年头。二人初识时,是在艺考班。小曼当时读大二,在艺考班中兼职当色彩老师,佳伟刚好是艺考班里的一名学生,认真用功的佳伟最终考上了湖南师大。这时的二人已不再是师生,成为了远距离的朋友,偶有联系往来。

· 初识的小曼和佳伟

佳伟从小在山里头长大,对自然有着本能的热爱,青红染做着一件与自然和美息息相关的事情,这吸引着他。大学期间,他都会利用寒暑假从长沙到成都,在青红染呆上一段时间,是学习也是玩耍。

其实佳伟也算得上是院子里的资深住客。他之前间断性地参与了“民艺传习馆”,三年前也同留下来的人一起搬进“天福美院”。 佳伟说,在他来到这个院子,看见那一排具有日式风格的房子时,他在心里就设计好了染坊的蓝图,并且有了一种“我就是属于这里”的归属感。

· 2015年的青红染教室

· 现在的教室以及正在上课的佳伟

如今青红染的模样,同整个院子一样,都是在搬过来之后一点一点设计收拾出来的。在这里你可以体验染坊,亲自为亲人或朋友染上一件衣服,还可以在裁缝店缝补“旧时光”定制新衣。

· 工作中的小曼和佳伟

在小曼有了马小逗的那一年里,佳伟在帮忙着打理染坊所有的事情。在这期间,他把研究生毕业推迟了一年,腾出更多的时间打理青红染。佳伟的生活囊括了设计、摄影、画画、唱歌、写字、做菜、插花、染布……样样拿手。这本就是他——无论在哪儿都可以把自己活美了的人。

· 华南师大在“青红染”的体验课

· 展览

· 裁缝铺里的师傅都是本地从业20多年的老裁缝。除了体验染坊,还可以在裁缝铺旧衣缝补、爱衣复刻、量体定制。

· 插花的佳伟

· 佳伟的画。佳伟说他闲时就会画画,灵感都是来自乡村田野里最自然的东西。画自己喜欢的画,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他终身追求的信条。

佳伟有一个称号——大院里的小太阳,开朗的他总能给人迎面而来的热情和能量。我初见他时,他正在教人染布,他的热爱与坚持,从他指甲盖上因长时间浸泡而残留的蓝色染料就可以看出。

· 青红染外景

“冬天的染缸会休缸,就像人一样需要休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按照大自然的顺序去生活,自然生长便也是我们想通过青红染传达给大家的生活理念。”

故市商店

来自故乡的市集,这里有酒有故事

· 2019年初的“故市商店”

“故市”寓意来自“故乡的市集”,虽然叫做商店,但并不如传统的商店一般贩卖零食,柴米油盐,生活必须品等等。这是一家集餐饮、特色花果酒、农创电商、社区团购为一体的新餐饮小店。目前的掌柜是小花。

· 开在“故市商店”里的“建筑设计师论坛”

在故市商店,马桑把自己的创业积累都融进了这家烟火小店。你能看到他第一次创业“山货集”的影子——食材来自全国各地的名优特色产区,菜品穿插融合各派菜系,就餐完更有文创农产品手礼可以带走,或者邮寄。

店里另一大特色是可以喝到十余款精酿花果酒,这来自于马桑的第二次创业经历。还是和以前一样,每一款酒除了从精心酿制开始,马桑还是会赋予这些酒一些故事以及别致的名称。认识“故市商店”,或许就可以从一杯“知音酿”开始。

· “故市商店”的食客们

四方小院

亲手打造的美学空间

· 通往四方小院的路

小武哥和妻子阿吉一起打理着一个只有四间客房的民宿——四方小院。

· 图为四方小院

这个小院藏匿于天福美院的另一端,需要穿过故市商店和一个火锅店才能抵达。推开小木门的那一刻,一条小径蜿蜒在眼前,周围种满了已经开好的绣球,以及其他的花花草草,四间用黑胡桃、樱桃木、枫木、白蜡木做的体验客房,分别以材质命名。屋内的各种家居,陈设全部由小武哥制作,可以称得上是木工坊家具的展示空间。

四方小院以其精致的颜值、舒适的配套设施以及十分亲民的价格,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但因只有四间限定客房,经常满房。想要体验一番的旅人都需要提前预定。

“我楽苦多”咖啡店

慢慢打磨出生活最醇的味道

· 图为“我楽苦多”咖啡店

钉钉和小新是“我楽苦多”咖啡店的主理人。 钉钉来自兰州。毕业以后,她当过记者、摄影师,不满于现状的她曾跑去西安学习咖啡烘焙课程。2013年初,钉钉的咖啡店“我楽苦多”在兰州一家公寓的16楼开业。

· 图为“我楽苦多”咖啡店

小新是山东人。那一年,公司有个拍摄项目在兰州,小新和他的同事住进了“我楽苦多”的楼上。

2014年的某一天,钉钉和小新公寓楼的电梯间相遇,小新对钉钉一见钟情。得知她在楼下有家咖啡馆后就不断光顾,日子久了,他们便坠入了爱河。

· 图为“我楽苦多”咖啡店

小新、钉钉和院子的缘分,也是从一次偶然的工作拍摄中开始。因为拍摄的需要他们来到了故市商店进行拍摄工作。在这里小新认识了马桑,两个相似的灵魂便在这里擦出火花。小新回去以后和钉钉商量好,两人在一星期内收拾好行李,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这里继续开着咖啡店,日常研制新品,忙碌且认真地生活着。

· 咖啡店的甜品和活动

听小新讲,咖啡店里的陈设除了是四方小院的小武哥做的以外,其他都是从当地或者是附近的地方“淘”回来的。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他们最新研制的咖啡以及他们对生活最用心的态度。

南回花事

“我二十岁了,想在这里养老”

· 图为依依

二十岁的依依是花艺工作室南回花事的主理人。她是去年年底刚加入的新成员,也是天福美院目前最年轻的入驻成员。原本早已在老街上看好房的她,凑巧在朋友圈看到了天福美院,于是便带着一颗朝圣似的心来到这个院子,一探究竟。

院子独特的文化和韵味以及匠心独运的手艺人无一不在吸引着她“因为我一直都非常喜欢接触从事小众行业的匠人,与城市工厂流水线生产的物品不同,他们的作品包含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 为院子的五一市集活动准备押花

或许是无形的磁场产生了共鸣,或许是院子里每个人的坦诚相待,让依依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便敲定,自己之后的余生便可能与这里的人共度。

她说:“在20岁的这一年,在这里,我捕捉到了一丝自己想要选择的生活的道路。”

“我们的野心不算小,想把整条街都带火”

前不久,148号院子与158号院子之间的砖墙被打穿,院子正式变成了“天福美院”,寓意为天福街生活方式美学小院 。你可以在这里体验染坊,逛市集,听音乐,喝咖啡,畅饮佳酿,再睡进花香里的四方小院……

除了不断加入的新生力量和各自经营的“地盘”,现在的“天福美院”还有三个公共的经营业态——由王大爷亲手操刀的文创美学综合场木头房子,精酿啤酒吧台和啤酒广场。

· “木头房子”

· 精酿啤酒吧台

· 入夜后的音乐啤酒广场

如今,这里有微醺梅酒书店、天福美院主展厅、大地和声livehouse、民艺品买手店、山川情意农创馆、美院艺文小剧场、街坊新邻喫茶处……以后越来越多有趣的活动将会在这里落地,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好奇者来到这条老街上。

他们在一起共同组成了“天福美院”现在的模样,而院子的故事还在继续……

· 大地和声livehouse

除此之外,这里还在不断吸引合适的新业态注入,不过,不是每一个想要入驻的人最终都能留下来。

马桑说:“来这里的人都是经过大家挑选的”,因为这个看似乌托邦一样的院子,靠纯粹的理想主义很难维系,要入驻院子,除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获得群体认可,更要审慎分析自己的现实处境、能力、爱好,大概知道自己的机会成本,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接受什么样的风险,最终才会敲定是否留下来。

· 院子里不时举办的活动

对于天福美院的未来,院子里的人们有着这样一种共识:文创新商业+文旅新社群。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从最接地气的业态出发,跳出院子的物理空间,往一个叫文创新商业,文旅新社群的生态奔进。”

新在何处?在他们看来,这里昭示的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形态,不止商业,更是生活。他们希望在商业和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最接地气的事来养活自己,不会盲目地去追求商业目标,而是更加注重生活。

他们尝试的不仅是在生活层面,还有商业层面和精神层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起往前走。你可以说这里像是一个孵化园,他们接受拥有同样价值观和现实条件的人一起将自己的想法放进这里,自然生长。

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行走的超级创意CPU和人生行为艺术家,这样一种气质是很难复制的。

· “天福美院”全家福

· 院子里的人在聊天

或许是出于内心与生俱来的浪漫特质,他们调侃自己是吉普赛亚族群。“亚”,意指小众,但与主流社会并行不悖,并按照自己真正的意愿,浪漫而随缘地居住在这个星球上。

马桑说:“我们的野心不算小,希望把整条天福街都带火。”在原有的建筑群里,创造出更新更有价值、更与众不同的东西。然后有一天也可以将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带到一些需要的土地上。

-

后记

在城市化进程迅猛的今天,城市更新正立在聚光灯之下,备受瞩目。

事实上,大城市之外,还有若干的小城镇也在等着属于自己的更新时刻。“天福美院”的出现,为这条沉寂了许久的老街重新带来了人气与活力。

就如马桑所说,他们正在尝试去发现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或许那也是这片土地上的另外一种可能。天福美院就像是个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按钮,它持续不断地为自己所处的土地激发活力,在继续收集着新生力量的同时,也将新的生活方式带到当地,和这里安于故土的人一起挖掘本地潜力,和新来客一起深耕脚下的土地。

“天福美院”给这条老街带来的新可能,也为古镇“同质化”的问题抛出了一种解法。我们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具有独特性格和魅力的古镇,尝试一种融入本地生活的更新方式,这样的发展对于当地来说也许更有意义。

若干年后的“天福美院”会是什么样子呢?不禁有些期待。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颖酱

撰稿 | 颖酱

摄影 | 图片来自网络或由“天福美院”提供

校对 | 邱子

设计 | 三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