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天地人物网海花苑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2017-11-12  本文已影响279人  闻丁

——宜昌大撤退纪念雕塑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次到宜昌的时间很短,好多值得一看的景区景点没有去。但是,特别在离开宜昌之前,去参观了“宜昌大撤退纪念雕塑”。

“宜昌大撤退纪念雕塑”位于宜昌滨江公园。雕塑长15米、高9米、厚3米,由几个巨大数字和一只铁锚组成,呈船和长城之形,钢筋混凝土骨架外贴有红色花岗岩浅浮雕。

这座巨型浮雕,勾勒了抗战时期卢作孚等民族英雄冒着日军的弹雨打通中国“生命通道”的恢弘气势,向后人无言讲述着:

“中国的敦刻尔克”——一场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大撤退……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据史料记载,在抗日战争期间,保护中国工业基础和各条战线有生力量,事关民族存亡和复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大批企事业单位和各阶层人员开始迁往后方。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淞沪会战,拼死抵抗3个月,长江下游的工厂和物资因此得到内迁的宝贵时间。

11月,国民政府鉴于南京有陷落的危险,宣布迁都重庆。

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遂暂迁武汉。长江便成为各部门各阶层人士、难民和工厂、物资、学校等大举入川的唯一通道,其中大部分因运输不及滞留武汉。

在历时四个半月的武汉保卫战期间,涌向大后方的人流和内迁的实业、厂矿设备等源源不断地溯江西上,拥塞至300公里外的港口小城宜昌,等候乘船进川。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称“川鄂咽喉”。

抗战时期宜昌尚无铁路,公路也不能直达四川,沟通川鄂的唯一通道就是长江。

1938年10月在武汉保卫战即将结束之际,从华北、华东等地区撤到宜昌的人员和物资达到高峰,宜昌处在一片混乱和惊恐之中。

据统计,在宜昌候渡入川的各类人员和难民、伤兵至少有3万人,其中不少是教师、医生、工程师、商人、公务员以及社会贤达,荟萃了各界精英。

一时间,这座小城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不仅客栈、民房、学校、茶楼、寺庙、医院挤满了人,而且在狭窄的街道上也挤满了人,栖身檐下、露宿街头者触目皆是。

日军飞机不断飞来轰炸,人们惶惧不安,争先恐后地抢购进川船票。

逃难人群中的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宜昌等船7天,目睹此情此景,写下《宜昌杂诗》“下游到客日盈千,逆旅麇居待入川。种种方音如鼎沸,俱言上水苦无船。”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可以说,赶在宜昌失陷前,把人员和物资抢运入川,是避免亡国命运的希望所在。

然而,从宜昌往上游,航道弯曲狭窄,滩多浪急,大吨位的轮船根本不能溯江直抵重庆,滞留宜昌的人员和物资必须换载大马力小船才能入川。

更可怕的是,此时距长江上游枯水期只剩40天左右,当水位下降到零以上数英寸时,所有轮船都得停航,而40天内运载入川,靠当时的航运能力几乎没有可能。

随着武汉三镇形势的恶化,大批物资、难民和溃退的军队,仍在不断涌进宜昌,绝望的情绪在人们心中蔓延……

宜昌成为国人凝目之地,成为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8年10月24日黎明,在宜昌船舶运输司令部,人们的目光集中到会议的主持者——身着民生公司制服、平头短发、面容清癯的中年人身上。

当他信心坚定地宣布,有把握在40天内,把拥塞在宜昌的物资和人员运完时,掌声雷动,一片欢腾!

“大家都热烈狂呼,有的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周仁贵《在卢作孚先生身边工作的时候》,《重庆文史资料》第17辑)。

这位中年人即是闻名遐迩的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

他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全权负责战时运输任务。人们的掌声和眼泪,是对卢作孚充分信任的表露,这种信任不仅是对他代表政府交通部的许诺,更多是源自对卢作孚的人品和民生公司声誉的信赖。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7年9月初,民生公司调集了所有的轮船,日夜兼程,在两个星期内,将唐式遵、潘文华率领的4个师和2个独立旅由重庆和万县赶运到宜昌,转赴抗战前线。这是民生公司为抗战立的第一功。

在淞沪会战期间,卢作孚指挥民生公司的轮船以镇江为接运起点,昼夜不停地协助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工厂抢运至长江上游,广义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此开始。

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后,卢作孚调集船只,从南京撤运国民政府的人员、公物以及南京各校的师生、仪器和图书。

接着从鞠湖抢运金陵兵工厂的人员和设备。直到南京失陷前夕,他才乘民生公司最后一艘轮船撤至武汉。

日军的步步进逼,使中国战时运输的任务愈发繁重。

1938年初卢作孚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卢作孚曾经多次说过“我只愿意做事,不愿意当官”

而此时担当运输任务、领导抢运人员和物资,正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大事、抗战大事,与其“实业救国”的初衷是一致的。

于是,卢作孚一反过去“不愿意当官”的原则,临危受命,负起战时水陆运输的全权之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卢作孚的运筹指挥下,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拉开帷幕。

卢作孚的指挥中心设在怀远路(今红星路)民生公司宜昌分公司二楼,在此后宜昌大撤退的日日夜夜,这里的收发报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

卢作孚通过无线电了解和把握不断变化的运输情况,向川江各港口及各轮船发出一道道指令。他以惊人的细心、精心、耐心,指挥着这场异常紧张、复杂、繁重的大撤退。

“他对长江上游全线的运输情况了如指掌。他知道每一小时有多少吨物资正在被运走和什么船在运它们;知道每一只船什么时候航行在什么地方;知道哪一些物资正在哪一个港口卸货;知道哪一些单位的物资正在装上驳船;从而使他能够准确地指挥整个运输工作,使之完全按照预定计划顺利进行”。(《我的父亲卢作孚》)

经过40天的苦战,拥挤在宜昌码头上的3万多候渡者全部运走,堆积的10万多吨货物也运走了2/3。

又过了20天,宜昌南北两岸各码头的器材也运载完毕。卢作孚描述,此时宜昌“两岸萧条,仅有若干零碎废铁抛在地面了”。战时运输最紧张的一幕——宜昌大撤退,落下了帷幕。

在领导完成宜昌大撤退的杰作后,卢作孚随同最后一艘轮船撤离了已是空荡荡的宜昌。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抗战胜利后,因民生公司在大撤退运输中功勋卓著,政府授于总经理卢作孚一等一级抗战胜利勋章,副总经理童少生一等三级抗战胜利勋章,代总经理邓华益获抗战胜利勋章一枚,李肇基获抗战胜利奖状。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宜昌: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闻丁/2017年11月12日/宜昌~重庆动车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