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39:多彩“箭竹”
近日,文友邀约到安溪县蓝田乡进徳村(闽南语谐音“箭竹”)看竹子,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多年前看《卧虎藏龙》时李慕白与玉娇龙比剑的战场——大竹海:高低起伏,连绵不断,悠远浩瀚,森茂流翠,飘逸柔韧,秀丽多姿,壮观与幽美并济……
“大竹海”的影像悄悄回放着,“箭竹”的竹子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从泉州出发,一路前行,车子进入蓝田之后,路弯坡急,车在路上颠,人在车里晃,而车窗外的阳光淡得几乎看不见,路旁的毛竹枝叶也懒洋洋的,一动不动,我靠着背,眯着眼,任凭车子摇晃。
“到了——”伴着一阵惊喜的叫声,车子停了,随后又开了,根据行程,驶向蜿蜒盘旋的山道,向消失的“香村”进发。香村应该有很多竹子,因造佛香而出名,我想。可是一到香村,看到以高山为藩篱的一大片盆地上郁郁葱葱,种满了玉米,竹子呢?在当地乡亲介绍下,香村的神秘面纱渐渐解开。据传闻,香村曾因富庶而闻名,兴盛之时,“一日十八嫁娶”,一时之间张灯结彩、宾客盈门、酒肉飘香,被飘香的酒肉吸引至此的行乞者罗隐,本想饱餐一顿美食却只乞得残羹冷炙,于是一时激愤,把竹烟斗插在地上,发下咒语“若竹烟斗能生根发芽,长成竹子,香村必衰”,果不其然,烟斗长成了“倒竹节”的箭竹,香村衰败成荒村。听着传说,看着玉米田旁,小清涧畔那一抹绿丝巾似的箭竹,不禁想起《周易·坤》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祸”的古训。香村“失德”导致村落消失,惟有“进徳”才能保证村落的兴盛。“厚德载物”,厚德兴民,这或许也是“进徳”村名的由来之一。
听着香村传说,看着箭竹招展,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美美地吸一口新鲜空气,顿觉神清气爽。
驱车下山时,透过车窗,见远峰苍莽,近峦如黛,四围而合,如一只玉鼎,在玉鼎底部的红色琉璃瓦分外醒目,那一座座尖顶的红房子就如一个个竖立在玉鼎中的红薯,鲜艳夺目,惹人喜爱,不禁停车驻足欣赏。大家都很难相信昔日的贫困村,而今华丽转身为美丽乡村。站在崖上,俯视四方,毛竹挺拔秀丽,随处生长,由山脚、山腰、山坡到山脊、山峰,一座接着一座,连绵不绝,我不禁惊叹毛竹的繁殖力和拓展力。毛竹根系发达,钻得深,伸得远,我想,这里的毛竹一定能延伸到看不见的群山外,一直蔓延出去,占据着一座座山头,一片片丘陵……这多像进徳村的青壮年,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无畏无惧地往外走,走向四面八方,去开拓自己的事业,以德为先,艰苦创业,诚信经营,使得进徳村办“团餐”的人员成为安溪县“团餐”大军的中坚力量,名声响彻十里八乡。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前的香村消失了,进徳村成为新时代的“香村”。
在仅容一辆车通过的险仄山道上,不容久留,继续驱车向下,下到半山腰,我突然发现左手边山谷中的茶园边稀稀疏疏地长着几株黄褐色的竹子,我知道这是毛竹。因为生长的土壤为沙石土质,贫瘠干枯,毛竹没养分又缺水分,长年处在阳光暴晒下,青绿色的外皮慢慢变成了古铜色。这几株如古铜般的毛竹带着几叉枝丫笔直地刺向天空,坚守一地,坚韧不屈,而又有随遇而安的豁达,让人震撼。我不禁想起父辈,想起皮肤黝黑、笑容和蔼、淳朴憨厚,一路为我们导游的前任村支书王秀美,想起带着孩子们吹拉弹唱,演奏南音的乡间老艺术家,想起许多热情地递烟倒茶、演说掌故的进徳村老人们。古铜色的竹子就是他们的象征。健康、朴素、坚强、热情、随分而豁达,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在子女外出工作、创业后,他们从容镇定,波澜不惊,撑持着家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坚守乡村的力量!
车子回到村里后,大多数文友兴致盎然地参观尚德楼、古民居、祖厝、大剧院、瑞云桥、天竺亭、古柏等景观,而我却着意欣赏有着“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丽乡村。清澈的进徳溪穿村而过,白砖红瓦的现代民居分布两岸,错落有致、装修精美。许多良田分布在民居的前后左右,田里的庄稼一片一片的,青翠欲滴。然而最让我惊奇的是,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沟边涧旁到处生长着竹子,一丛丛,一簇簇,高高低低,俯仰生姿。这些竹子略显青稚,有的高过人头,有的才及腰间,凑近一看,竹叶或青绿,或嫩黄,绒绒的白毛清晰可见,微风一过,竹叶潇潇,惊起了数只鸟雀,也送来了阵阵清香。看着竹枝随风轻舞,不禁想起女子曼妙的身姿,想起调皮的孩童,耳边似乎传来了清脆悦耳、韵味十足的南音曲调。如果说山上的竹子更多地体现一种阳刚硬朗之气,那么村落间的竹子则体现了一种阴柔纯净之美。大概因为山地贫瘠,山竹成长多历风雨,就多了几分硬朗之气;而良田肥沃,家竹成长顺利,难免多了几分柔弱之气。人的成长不也这样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大户人家的孩子难脱青稚之气。古之贤者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进徳村的村民们食肉观竹、修身养性,岂不美哉!
边看边想,在村落中宽敞的水泥路上走动,当发现一堆堆灰白的毛竹笔直地躺着,一面面竹编的篱笆整齐地叠着时,初觉有碍观瞻,但看到不远处在建楼房矗立的脚手架和田地上爬满青瓜藤蔓的篱笆,释怀了。竹子的其它实用性,无需我赘言。看着这些躺在地上的灰白竹子,我不禁想起子仁公、张瑞图、李有情等先贤烈士,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当踏上归程时,我还回味着鲜笋炖龙骨的甘甜鲜爽,不断咀嚼着“箭竹”的意蕴。与《卧虎藏龙》影片中纯粹单一的“大竹海”相比,“箭竹”的竹子无疑充满着更多色彩,弥漫着人间烟火味。不同位置、不同颜色的竹子,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进徳村不同年龄段的村民以及他们的良好品格及其在家庭、家乡与社会中能发挥出的作用,堪称“人、竹、乡,三者合一”。
妙哉!多姿多彩“箭竹”行,和谐奋进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