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丨徐杰:郑振铎《猫》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丨徐杰:郑振铎《猫》教学实录 2018-01-05 18:00
师: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采用的方法是说读。
(板书:说读)
什么叫说读呢?就是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咱们就是采用这种边说边读的漫谈式的方法,来了解课文。咱们说读的话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说猫、说人、说文。
(板书:说猫、说人、说文)
咱们首先来说第一个话题:说猫。说猫的什么呢?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第一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它很活泼可爱;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介绍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活泼,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
(学生认真浏览课文,准备说话)
生: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抱回来的,它比第一只猫更加活泼可爱,晚上还帮作者捉老鼠,但是它最终还是被别人抱走了。
师:他简单地说了猫的来历,说了猫的特点,还说了一件小事——帮作者捉老鼠,当然啦,他说第二只猫还遗漏掉了一些信息,还可以补充什么内容?
生:它还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
师:你读书就比较仔细,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可见,我们在平时读书的时候要关注细节。
生:它不怕生人,而且有时还会去捉蝴蝶。
师:很好!同学们,经过这样的补充,咱们说第二只猫的时候就显得全面了,下面谁来说第三只猫?
生:第三只猫是冬天在我家门口被捡到的流浪猫,而且它也没前两只猫那么活泼。
师:没有前两只猫那么活泼,那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修饰呢?
生:忧郁。
师:不是很好嘛,课文中现成的很好的词语,它很忧郁,请继续。
生:有一次我误会了它,还打了它,然后两个月之后它死在了邻居家门口。
师:说得很好,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了,他说到了误会了它,还打了它,后来它死在了自家的屋檐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只猫虽然性格不一,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生齐答:都死了。
师:死了?刚才我们说有时候可以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来回答问题,这三只猫的命运也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生齐答:亡失。
师:因为它们的命运最终都是亡失,所以在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时,课文的感情基调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同学们感受到了吗?下面咱们进行第二个板块的学习——说人。说什么呢?
(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请同学们继续看有关养猫之乐的文字,看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生:养猫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
师:养猫给我们饭后的娱乐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
生:可以让我坐在藤椅上笑着消耗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在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师:真好,继续。
生:而且它有时还帮我捉老鼠,让我在夜晚不再听到老鼠的声音。
师: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
生:我买来铜铃挂在它的脖子上。
师:把铜铃挂在脖子上,如果是挂在一只活泼的小猫的脖子上,叮叮当当肯定很快乐。请问在这里挂铜铃,这只小猫此时活泼吗?
生齐答:不活泼
师:此时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吗?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把刚才前面三位同学的发言连起来说说。养猫之乐,乐在哪里?乐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快乐,乐在让我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它还可以让我领受到如家人一般的温情。最后一点是老师补充的,你能够在课文中发现这一点吗?
生:是第九段。
师:它还可以让我领受到如家人一般的温情,再思考。
生:大家都不高兴了,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师:大家找到的是“同伴”这个词,可是说这个话的时候猫已经亡失了,咱们要谈的是“养猫之乐”,是“乐”,肯定是还没有亡失。在对第二只猫的描写当中,有这么一句: 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这只猫在门口干嘛啊?
生齐答:等我。
师:等我下班。我一回来,它很开心,跑在前面就奔回去报信啦。你说是不是像一个家人在等我回来啊?在猫身上我感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情。养猫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我不免辛酸和痛苦。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失猫之痛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学生边读边圈划课文)
师:请同学们注意,不要漏划,尤其是不要多划。
生:“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痛心,他非常喜爱这只小猫,它好像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
师:你说得真好,生命的一部分被人夺走了,除了愤恨,还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齐答:怅然的。
(板书:怅)
师:从字形上看,它与什么有关啊?
生齐答:心情
师:与心情有关,所以用竖心旁,这是一个形声字,读chàng,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答:不愉快的样子
师:那么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要读出你的怅然和愤恨。
生: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师:很好。
生:“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从这句话看出,这只小猫是三妹十分心爱的,所以小猫死了,她很难过。
师:“难过”一词直接表达了三妹的心痛。
生:“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把猫当成朋友了,对待小猫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丧失小猫的心情就像失去一个朋友。
师:把它当成了朋友,失去了,心里是酸辛的。
生:我从“小侣”这个词看出这两个月我对小猫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它离开了,所以我感到了一丝酸辛。
生:“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十分喜欢小猫,并且希望它能够再回来。
师:抱着一丝侥幸希望它回来,正是喜爱这一只猫的体现。
生:第32小节,“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前面第一只猫亡失作者心情是酸辛,第二只猫亡失以后作者已经很悲伤了,因为感情已经很深了,现在是更难过得多,他的悲伤可想而知。
师:你真是一个很用心的同学,你关注到了作者失去三只猫情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果说失去了前面两只猫,作者是一种痛惜。
(板书:痛惜)
那么第三只猫亡失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生在座位上自由发表见解)
师:懊悔、自责,刚才我还听到有个同学说了一个词,也与痛有关:痛悔。
下面我就请同学们感受一下第三只猫死亡后作者痛悔的心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9—33小节,圈画出直接抒发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
(学生自读并圈画)
师:咱们班朗读比较好的是哪位同学啊?我请她读一个小节,我相信其他同学也能读出和她一样的效果来,好不好啊?请你读第29小节。
(学生朗读第29小节)
师:哪一句话成为这一小节表现作者痛悔心情的标志?
生:最后一句话。
师:最后一句你认为要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愧疚。
师:愧疚的语气,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声调要低沉,语速再慢点,再试一次。就读这一句。
(学生朗读)
师:很好,30小节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谁愿意来试试?
(学生朗读第30小节)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说一下他的朗读?
生:我感觉“我十分难过”这里要读得慢一点,这样更能突出作者当时悲伤难过的心理。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师范读:我心里十分难过)是这个效果吗?有没有同学觉得还有其他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生:我觉得“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那是作者受到良心的谴责,语气应该读得重一点。
师: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这里运用的标点是感叹号, 说明这种自责的情绪很浓,要读得重一点。你再试一下。
(学生重读)
师:这样一读,效果就出来了。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31小节,读出失猫以后的痛悔之情。
(学生齐读第31小节)
师:32小节请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第32小节)
师:“更难过得多”怎么读更好?要重读哪个词呢?
(学生纷纷发言)
师:“多”,更难过得多。最后第33小节,是作者所有这种痛悔情绪最凝聚之点,大家认为是一起读,还是请哪个同学读?(生选择齐读)我相信同学们一起朗读的效果。
(学生齐读第33小节)
师:同学们的动情朗读感染了我,老师有一个提议,咱们读完了来说说自己的感受。请分析一下,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吧,我们说养猫之乐好像没说到第三只猫,那么第三只猫死了以后为什么我却是这样的难过,要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呢?
生:因为以前我曾经冤枉过它一次,而且还打了它。
师:冤枉过它,还追打过它。还有吗?
生:因为我的良心受伤了,我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师:我确实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不过我们读书还可以再细心点,老师提示一下,前面两只猫让人一看就很喜欢,第三只猫我为什么不太喜欢?
生:它很懒惰,长得肥肥的,一直窝在那边。
师:还有呢?
生:它看上去很忧郁,它的毛色也不太好,尤其是有一天还被烧了。
师:第三只猫不让人喜欢,我们用一个词,对它有“歧视”。因为不漂亮,因为不活泼,所以我们就不喜欢它,因为不喜欢它,所以才有后面的冤枉它,是不是啊?
生:是的。
师:再看课文,如果我追打了它,我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我完全可以采取弥补的措施的,给它吃好一点,不可以吗?待它态度温柔一点,不可以吗?有没有采取措施呢?
生:第31小节。
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没有表白,然后这只猫就死了,老师在这里批注了一个词:漠视。作者给自己找了个心安理得的理由,因为它是不能说话的,所以就不必去表白歉疚想法弥补。正因为作者的歧视、误解、冤枉甚至追打,尤其是对它受伤后的漠视,导致了这只猫的死去。所以,同学们,作者在这里以非常沉痛的懊悔的语气来诉说第三只猫亡失的经过,其实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一个非常鲜明的道理:对待生命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
生:热爱
师:是吗?
生:平等的态度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作者想表达的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平等尊重。
(板书:平等地对待生命)
作者把这样的一个道理通过养猫经历来表现,我们读者就对这样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所以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结构上也是别具匠心的。下面我们就来说文,说什么呢?说它的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板书: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很多个妙点,但是我们这堂课只做一件事,咱们说语言之妙只说作者描绘三只猫的相关文字传神之处。
生:第一只猫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因为白色的毛上面还带着一点花纹,所以就如同白雪球上面还带着点泥土。
师:妙在外形的描写逼真传神,继续。
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写出了小猫很活泼,喜欢和人玩耍。
师:用词之妙,“滚来滚去”写出了这只小猫的旺盛活力。
生:“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师:动作描写之妙,还有其他的精彩动作描写吗?
生:“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师:非常精彩的一系列动作!建议同学们把这一连串的动词圈出来,在旁边写上一个词语的点评,写哪个词语呢?活跃,是吧?同学们也是很喜欢第一只和第二只猫,评说得比较多。咱们看看写第三只猫的语言,有没有妙处可寻呢?
生:第15段的第6行,“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为什么会“若有若无”呢?如果它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猫,那么肯定所有人都非常喜欢它,它之所以若有若无,那就说明它不引人注意,它不活泼,表现它的忧郁。
师:你关注的是锤炼词语的妙处,从“若有若无”这个词语看出这只猫在我们家没地位,我们不喜欢它。继续。
生:“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还有“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只猫并不是很好看,所以大家也不会很喜欢它。
师:抓住特征进行外貌描写。同学们看,在写三只猫的时候,作者是很注意语言运用的,运用细致描写,注意锤炼词语,写动物,写出了动物的不同个性。那么,我们写人,是不是也要写出人的不同个性来呢?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课文的结构之巧。
生:将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进行比较,就能看出最后一只猫很丑,命运也更悲
师: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痛悔之情,这也是落笔的重心所在。
生:从作者写第二只猫亡失了以后,他写“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亡失了以后,他写“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三只猫的死亡更让作者感到自己的过失,十分痛悔。
师:这两句话实际上使课文的层次感更清晰,使我们感觉到写三只猫是按照情感逐步加深的顺序来写的,你的眼光很独特。
生:在每一只猫亡失了之后,作者都加以对这只猫的总结。
师:不是加以总结,是都有对这只猫亡失以后心情的抒发,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写三只猫都有抒情?都有回忆与这只猫相处的事情?再往前推,都有这只猫的……
生齐答:来历
师:这么看来,每只猫都是按照三层式的结构来写的,哪三层呢?先引入对象,这只猫怎么来的;再叙说事情;最后抒发情感。这种三层式的结构是我们这篇课文结构的特色之一,它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我们以后写文章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
(停顿,示意学生记录)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对待生命,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和谐之美。
下课。
深厚的生命关怀,浓郁的文学熏陶
熊芳芳
读徐杰老师的这个课堂实录,深为感叹。徐老师的课堂贯注了深厚的生命关怀和浓郁的文学熏陶,玲珑有致,立面丰富,有纵横捭阖的大家风范,有独辟蹊径的探索精神,有文本阅读的细致涵咏,有写作引导的水到渠成,从各个角度体现了徐老师经营课堂的匠心独运。
一、课堂结构和提问设计的精致
这堂课分三个步骤:“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的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到文本的表现手法,整个过程呈递升层次,带领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且每个步骤之间的过渡都十分圆润自如。在文本的内容解读方面,观注到猫和人这两种生命在情感互动和命运编织当中的多元呈现,使得课堂元素丰富而有序,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清晰的主干,也有繁茂的枝叶,并且整个课堂充满了互动与生成,如同清风吹拂,树木摇曳生姿。
提问设计极富慧心,抓住能够带动对全篇准确深入理解的段落和句子,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精彩的是这一处:
师:第三只猫不让人喜欢,我们用一个词,对它有“歧视”。因为不漂亮,因为不活泼,所以我们就不喜欢它,因为不喜欢它,所以才有后面的冤枉它,是不是啊?
生:是的。
师:再看课文,如果我追打了它,我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我完全可以采取弥补的措施的,给它吃好一点,不可以吗?待它态度温柔一点,不可以吗?有没有采取措施呢?
生:第31小节。
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没有表白,然后这只猫就死了,老师在这里批注了一个词:漠视。作者给自己找了个心安理得的理由,因为它是不能说话的,所以就不必去表白歉疚想法弥补。正因为作者的歧视、误解、冤枉甚至追打,尤其是对它受伤后的漠视,导致了这只猫的死去。所以,同学们,作者在这里以非常沉痛的懊悔的语气来诉说第三只猫亡失的经过,其实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一个非常鲜明的道理:对待生命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
这里的提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鞭辟入里,揭示主题。这一处的理解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与人生阅历有关),所以,徐老师很智慧地进行了一种介入——超越学生现有水平的认识传导。优质的教学既应当是相互尊重的,又应当是有尊严的。我们无须维护师道尊严,但须维护文化的尊严。有尊严的文化才是有魅力的文化。既要让学生觉得可以自由地分享彼此的观点和问题,又要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有挑战。奥苏伯尔说过,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展开教学。了解这一点,不仅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连结点,更让我们明确我们应当带领学生去发现他们还没有发现的东西。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读的意义的产生是以文本提供的图式和读者接受视野的同构或局部同构为前提条件的。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并非每个层面都能够自动进入读者的视野,学生站在他们简单的人生的原初经验的起点,其接受视野相对狭窄,与文本的意义和情感场之间建立同构的交叉面就不够大。如何带领他们发现他们自己视野以外的东西,对教师自身的解读能力和教学艺术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只要引导他们发现了他们视野以外新的东西,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就会大大增强,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也就会逐渐养成。徐老师此处的提问、引导和讲解,都对学生有提升作用和激励意义。
二、语言品味和情感体味的细致
这堂课的语文味儿很足,注重细致的语言品味和情感体味,文字的形质和内涵都得到了充分的玩味。
请看这一处:
师:在对第二只猫的描写当中,有这么一句: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这只猫在门口干嘛啊?
生齐答:等我。
师:等我下班。我一回来,它很开心,跑在前面就奔回去报信啦。你说是不是像一个家人在等我回来啊?在猫身上我感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情。养猫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我不免辛酸和痛苦。
老师拎出这个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并体会人在猫那里感受到的一种类似亲情的温暖,从而理解人失猫之后的痛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处的品味,才有了后面学生的自主发现:
生:“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把猫当成朋友了,对待小猫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丧失小猫的心情就像失去一个朋友。
又譬如: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只猫虽然性格不一,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生齐答:都死了。
师:死了?刚才我们说有时候可以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来回答问题,这三只猫的命运也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生齐答:亡失。
徐老师很细心。学生回答“死”是不妥当的,因为有一只是丢失。因此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就培养了学生关注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的阅读习惯。还有后面请同学们找出表达作者失猫之痛的句子,把它划下来,并提醒同学们注意不要漏划,尤其是不要多划。这些细节的处理都能够看出徐老师课堂教学当中的精耕细作,重视语言品味的习惯。
说读式的教学,类似漫谈,却并不散漫。边读边说,以读促说,以说助读,在讨论一句话应当怎样读出作者感情的同时,就是在仔细玩味语言的潜台词和情感内蕴。譬如对学生朗读第30小节的讨论与指导,就达到了说与读相辅相成的效果。
后面讨论“语言之妙”的时候,抓住了一系列的外形描写与动作描写,研讨了作者在词语的锤炼、三只猫不同个性特征的表现等等方面的运筹,都体现了教者精心钻研教材的精神和精心设计教学的智慧。
三、写作引导和表达训练的别致
如果我们把阅读比作是牛吃草,是阅读让它活着,并且滋养了它的生命;那么,写作就是挤牛奶,是消化吸收之后的输出,是主体生命的创新与表达。因此,阅读与写作永远是无法分割的。
徐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当中,十分注重从文本的阅读当中延伸出写作知识的提炼与渗透。把教材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又不单纯是例子。
前面两个部分的说读中处处渗透着写作的引导,而“说文的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这一部分尤其强化这一点并且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与专业化的提炼,并在最后小结了本文的“三层式结构”,概念新颖别致,对初中生而言,可操作性也较强。
在口头表达的训练方面,徐老师也作了精心设计。有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仿说,也有学生自主表达;有以说助读,也有以读促说;说猫,说人,还说文……方式丰富而别致,课堂教学节奏感强,有变化,有动感,有张有弛,有起有伏,这样就不致单调。
我一向很钦佩徐老师的治学严谨和孜孜以求,在阅读这篇课堂实录的过程当中,可谓受益匪浅。只是还有一点想法,想与徐老师探讨。
徐老师说,作者想表达的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平等尊重。对主题的理解倘停留在这一层面,也未为不可。只是,我有一点疑问:对生命的平等尊重,指的是人与猫的生命应当平等,互相尊重呢,还是指不要以貌取猫呢?
如果是前者,显然说不通。因为如果说第三只猫的故事还表现了人在猫面前作为“强者”的虐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责,那么对于前面两只猫的亡失,我是虽难过却无须自责的。既然如此,如果主题的理解是前者,则关于前面两只猫的故事就游离于主题之外了。郑老写作此文时应该还没成为老糊涂J
如果是后者,则更为荒谬。不以貌取猫,是否就意味着对无论是漂亮活泼还是丑陋怠惰的猫都算是平等尊重了呢?
事实上,只有第三只猫才真正在作者那里争到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因为只有它引发了作者深刻的忏悔,带给了作者灵魂的洗礼。对于前面两只猫的死,作者在类似亲情的悲痛之外,尚有些类似造物主的俯就卑微生命的悲悯;而在第三只猫的面前,作者深深地低头,深深地羞愧,深深地忏悔,并永远不再养猫。这个时候的作者,灵魂的高度低于一只猫。
作者诚实勇敢地解剖自己,记录了自己遭遇生命、认识自我的全过程。借着三只猫的故事,其实是作者在逐渐认识自己。在一只无辜的猫面前,自命不凡的万物之灵长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暴露出自己内心全部的“小”和“丑”来。人类缺少爱的能力,我们仅有的一点爱的能力只够用来去爱那些可爱的人、事、物,而对那些不合我们口味的,我们会毫无顾忌地去猜疑(“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伤害(“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甚至赶尽杀绝(“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因为没有爱就不会有信任和包容。
真正的理解往往不是从喜剧而是从悲剧当中获得的。真智慧往往需要付出代价,因为人往往盲目自大,尤其在那些看起来比我们要“低等”的生命面前。
以生命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应该是富有悲剧色彩的。悲剧不是用来解决现实的生存困境的,它是用来暴露冲突的: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却无法挽留和主宰心爱的猫的生命,人甚至不能对自己的判断力太有信心,因为人的心不纯粹。
而恰恰是这悲剧的色彩令文章极具震撼力,悲剧照亮了生存事实、生命本身,它促使我们去冷静地思考生命,认识自己,在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的同时,净化我们的心灵,也唤起我们最大量的生命力感。伽尔文·托马斯说:“恰恰相反,我们倒是喜欢那些痛苦的,可怕的和危险的事物,因为它们能给我们更强烈的刺激,使我们感到生命。”
当然,深意的玩索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太难了一些,或者说,也没有必要。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自行酌量了。
本公众号由大学同学胡子与麦子共同运营,胡子支教于边陲,麦子求学于京师,支教为行,求学为知,希望共同努力,以践行“知行合一,以成证知,知成一体,方为真知”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