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14楼,11月24日

2022-11-24  本文已影响0人  简映竹

11月24日晚,一个14岁的少年,从14楼纵身一跃,如花生命戛然而止。

惊闻噩耗,简子瞬间大脑空白,呼吸卡住,仿佛死机。

简子不认识那个少年,但心里却不受控制,剧痛几秒。

悲!

惊天的嚎啕响彻云霄,撕心裂肺的呐喊也唤不回越飘越远的那缕冤魂……

痛!

指责孩子的叛逆、母亲的唠叨、父亲的暴怒,无疑是在不幸者的伤口上撒盐。

有人说最近跳楼身亡的人,高于病毒重症死亡率。

惨!

为何悲剧频发?

谁来回答我?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苍白的劝慰特别无力。

简子写不下去了,先缓一缓。

介绍一本书:

《10-14岁青少年,你在想什么?》

10—1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幼小,年龄“终于”有“两位数”了,渴望成长,他们梦寐以求。

从此,他们开始了解成人的世界,并且迫切想要参与其中。

14岁,他们经历了逐渐独立的过程,同时又渴望成为某个团体的一分子。

作者丽贝卡·伯吉斯阐述了许多与家长和专业人士相关的议题。

比如,怎样在支持孩子日常生活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

如何了解孩子们在此阶段发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感受。

如何关爱他们的学校生活与欺凌或被欺凌行为。

疫情三年,悲剧不断。

今天,灾难还没结束。

疫情虽有好转,但关爱家人,关爱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仅只保障他们吃饱和穿暖。

疫情带给家庭的创伤,难以估量。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创伤,更加不容忽视,而且越来越迫切。

创伤性事件发生之后,几乎所有人都会出现高度警觉、闪回、回避、解离等反应。

还有一小部分人很长时间都走不出来,一直沉浸于悲情之中,有时还会反复放大。

很多人无法用语言表达创伤对他们的影响,但会时时感到出现与现实状况不符的强烈负面情绪。

焦虑、恐惧、愤恨、羞耻感、负罪感,或者麻木、空虚,甚至会在无意识中重演创伤性经历,慢慢发展出了心理障碍。

不止青少年,成人经历创伤,也会变得很脆弱。

前年冬天,简子挚爱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两年过去了,一想起他老人家,我心依旧疼痛。

起初,我拒绝相信父亲的死亡,总觉得某时某刻,父亲就会笑眯眯地推门而入,吧嗒着大烟袋,边说边笑,开怀爽朗。

两年过去了,简子并未彻底释怀,但已渐渐出走哀伤。逝者已矣,日子还得持续下去。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每天都在上演,无论跟你有关还是无关。

(简子推荐阅读)

社会同仁、父母家人、心理医生、教师、辅导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任重而道远啊……

朋友,请你浏览简子2020年4月5日《僰俗》发布的《七七四十九天,抹干眼泪,走出哀伤》。

有些话,简子在两年前就已说过了,在此不再啰嗦。

“僰古通今,习以成俗”,《僰俗》因你更精彩。

保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