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欣赏之路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很喜欢听音乐,现在也记不起那些名字,只知道好多都是舞曲,后来中小学听过很多流行音乐,再后来更喜欢轻音乐和古典音乐。与流行歌曲不同,轻音乐或是古典音乐自然不会有歌词来解释她们的含义。于是出现了一个现象,当我陶醉其中时,总会有人问,“你听懂了吗?”。这样的问题多了,我也开始困惑我究竟有没有资格欣赏诸如此类的“雅乐”。 尤其高中上过的几节音乐鉴赏课更加深了我的困惑,其间老师总是用一种画面或语言去讲解音乐,更使我觉得在没有答案时,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音感很差,又不清楚其间“含义”,可以说是既“听不清”也“听不懂”。当然即便如此,“听不懂”也并没有阻止我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过问题总要解决,既然我听不懂,那什么是听懂呢?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是《列子·汤问》中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我想这就是人们心中的“懂”吧,并且不知何时起,这种音乐作品有所指,只听就能听出来的观念深入人心。

可当我深入了解后发现,将画面或某种含义与其直接对等本身就只是人们的臆想。首先我们可以从物理的角度思考音乐的本质,即可被人类听觉所感知的一段时间内的声波通常被我们称之为一个音,而音乐则是一个或多个音在相同或不同的时间内产生并相互叠加形成的声波。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音乐是区别于视觉、味觉和触觉的另一种感受形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次,同是声音音乐不同于语言符号,她不具有语意式的表达。这说明其区别于语言和视觉,音乐不会直接传达思想概念和视觉形象。于是不必去思考其意义,每个人都可以喜欢音乐。喜欢就去欣赏,可是欣赏就总想有个对比,对比就总想说个好坏。

音乐没有绝对优劣,却有公认的美好。音乐是在历史发展中演化出的一种艺术,是对客观规律的总结,所以她是客观的艺术,而她带给每个人的感受又是不同的,她又是主观的艺术。音乐能带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主观的,这使得很难评出音乐之间的绝对的优劣,但是同样为人大家在爱好不同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一些共性,这也使得一些公认的好的东西存在,共同的美好同样不可否认。

再具体一些,我们如何去感受这份美好呢?我们可以从技巧上赏析,音乐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很多乐理知识和创作经验,还有演奏的技法,我们可以从专业的多角度去欣赏,当然我觉得这些是普通人难做到也没必要刻意去做的。 反倒是听觉的直观感受和这直观引起的情绪变化更重要。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往往会自然地具备这些特点,创作者也是可能在类似的情感状况下完成的创作,然而这只是一个充分却不必要的条件,并不意味着作品能代表什么。因为音乐不直接给我们语意的或画面的感受,虽然我们会在音乐触动时联想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和个人的经历有关的,但是此时这种含义和画面可以有,可以没有,更与那种听懂式的理解完全不同,更不会有标准的答案,我们既可以去了解创作背景,去与作者感身受,亦可以注入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当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作品就不仅仅属于作者了。当我们在听并且注入自己情感时就已经在赏析了,并且这种赏析会在不经意间累加,当我们再听到时回忆起曾经的感受时,更算是对自身而言的作品的再创作,当然如果能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又是一种境界。
对我自身而言,我在逐步学习一些乐理知识,了解一些乐器,多听一些音乐,这是一种很好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