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写作】阅读赏析双管齐下,考试积累一举两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可见,培养孩子语感显得尤为重要。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了文章的调子。"
余永正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 地抓住语言的表面意思,又能很快地体会到言外之意。语感是左右听说读写 质量的杠杆, 语感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 ” 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功夫。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 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 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 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 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境”的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 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 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 和领悟”。
叶圣陶先生认为: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正如 于永正老师所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
一、 在诵读中感悟积累 案例 1:《再见了, 亲人》 教学片 段 (窦桂梅老师执教)
师:我们来看看, 这就是当年大 娘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挥泪告别的 情景。 火车就要开了, 谁想再深情地 表达对朝鲜亲人的爱?
生: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 吧!为了……不, 永远不会。 师:你的心思大娘理解, 可是 大 娘 还 是 不 愿 回 去 呀 , 我 们 就 这
么忍 心 让 大 娘 站 在 这 里 吗 ? 不 , 于 是 , 我 们 只 好 请 求 她 。 谁 来 请 求大娘?
生:(请求的语气 ) 大娘, 停住您送 别的脚步吧!为了……不, 永远不会。 师:可是大娘还是不愿回去呀! 于是, 我们只好恳求她。 谁来恳求大 娘?
生:(语气更恳切) 大娘, 停住您 送别的脚步吧! 为了……不, 永远不
会。
师:尽管我们这样恳求她, 大娘 还是不走呀, 我们只好哀求她。 生:(哀求的语气) 大娘, 停住您 送别的脚步吧!为了, ……不, 永远 不会。
师:尽管我们这样请求她, 恳求 她, 哀求她, 可大娘她就是不走, 万 般无奈,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 令大娘回去了。
生:(声音有力地) 大娘, 停住您 送别的脚步吧! 为了……不, 永远不 会。
师:命令中也有亲情, 命令中也 有不忍啊! 所以, 这位战士也许这样 说 (恳切地) :“ 大娘……” , 另一位战 士也许会那样说 (委婉地) :“ 大娘 ……” ,还有的战士也可能这样说 (急促、 命令式地) :“ 大娘, 停住您送 别的脚步吧” , 想想, 如果是你, 会怎 样和大娘告别?
(学生自由 “劝说” )
师:是呀,我们可能会这样说
“不, —— — 永远不会。 ” 也可能会那样 说:“ 不!—— — 永远不会! ” 我们还可 能会这样说:“ 不,我们永远—— — 不 会!”
思考:语感训练的关键之一是 大量的读。读是把无声语言变成有 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是将语言内化 为语感的重要实践活动。阅读教学
要以读为本, 这是不言而喻的了。但 怎样引导学生读呢? 有的老师让学生 一遍接一遍地读,很快学生便读烦 了, 读腻了; 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读 时, 或是强调学生突出一些 “重点词 语” , 或是要求学生 “带着悲痛的感情 读” , 不时提醒学生 “声音要低沉” “ 速 度要缓慢” ……通过这样的 “技术指 导” , 学生看起来似乎读得有感情了, 但那是按老师的指令进行机械操作 的结果, 并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的读是理性化的 “朗读技术” 转化 而来的。往往 “言不由衷” , 不是真情 实感的自然流露, 很多时候甚至是无 病呻吟, 装模作样, 这不能让学生真 正把书读好,不利于语言的感悟, 也 不利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二、 在揣摩中体验品味 案例 2:
《两小儿辩日》 教学片段 (王崧舟老师执教)
(先是同桌辩斗, 再请两名学生 站起来辩斗,最后请一学生上台与 师辩斗)
师:你身子稍微向着同学们, 但 眼睛要看着我, 因为你在跟我辩斗。 (生按师要求站好 )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 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 也。 (生边说边做伸头的动作 )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 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 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生边说边做缩肩的动作 )
师:此言差矣。 (语速加快 ) 日始 出时近, 日中时远。
(生面有难色, 不知所措。 众笑。 同学提醒他)
师:辩哪, 辩哪, 辩哪! 生:(犹豫了一会儿 ) 非也。 日初 出远, 日中时近。 (生的语速也加快。 众笑, 鼓掌 )
师:非也, 日始出时近, 日中时 远。
生:非然也, 日初出远, 日中时 近。
师:非也, 非也。 日始出时近, 日 中时远。
生:非然也, 非然也。 日初出远, 日中时近。
师:(急促 ) 远者小, 近者大。 (生又面有难色,同学再次提 醒)
生:近者热, 远者凉。
(师生如此重复三遍, 众笑成一 片, 热烈鼓掌)
师:远者小, 远者小, 远者小, 远 者小。
生:近者热, 近者热, 近者热, 近 者热。
(笑声、 掌声不断)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生:辩出了他们的观念和思想。 生:辩出了他们的童真。 生:辩出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生:辩出了连孔子也有不懂的 地方。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 左边 两个大组当小儿一,右边两个大组 当小儿二。
思考:阅读教学中, 在重视诵读 的基础上, 还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 在思考揣摩中让学生体验语感。在 这一点上,叶圣陶先生其实已经给 我们指出方向:“ 从前人读书,多数 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 诵上下功夫, 这自然不是好办法。 现 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 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 的功夫太少, 多数只是看看而已。 这 又是偏向了一面, 丢开了一面。 惟有 不忽略讨究, 也不忽略吟诵, 那才全 而不偏。 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 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 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 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 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 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为了 让学生体悟课文关键词 “辩斗” 的内 涵,王老师没有直接给学生一个解 释,也没有让学生照搬词典参考资 料上的注释, 而是采用模拟情境、 再 现情境的方法,层层递进,步步深 入:先是同桌辩、 指名辩, 然后是师 生辩,最后是全班分组辩,让学生 “呈于象, 感于目, 会于心” 。 于是, 随 着辩斗的逐步展开,无论是辩斗的 水平, 还是辩斗的味道, 每一次都有 提高和升华。 “辩” 之味, 尽在其中; “辩” 之理, 悄然自解。 学生始终处于 兴致盎然中。这可算是引导学生揣 摩、 品味语言的典型教例。
在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时有 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既可品味语言 形式, 也可品味语言内容; 二是一篇 课文能进行语感训练的地方很多,
应抓最有意义、 最有价值的, 能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语感训练点, 引导学生 揣摩品味。
三、 在说写中生成拓展
案例 3:《梅兰芳学艺》 教学片段 (于永正老师执教)
师:同学们, 你们提的问题都解 决了, 这都是你们通过读书自己解决 的。 经过老师的讲解, 你们更明白了。 下边我想问一下, 你们现在脑子这么
灵活、 水平这么高, 上一年级时学得 怎样呢?
(学生把一二年级进行比较, 认 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习, 现在无论 在读书还是写字等方面都比一年级 时有了很大的进步。 老师肯定了他们 的说法。)
师:我从小就喜欢唱京戏, 二、 三 年级刚开始学的时候, 老师也说我的 嗓音不好, 声音不亮, 但是我不服气, 反复地练习, 唱了一遍又一遍。后来 老师夸我说:“ 于永正,你唱得还真 行!” 你们想不想听我唱?
生:(齐) 想!
(教者演唱了梅兰芳代表剧 《霸 王别姬》 中的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 稳……” 唱段, 其以假乱真的男喉女 声赢得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热 烈掌声。)
师:同学们, 听了于老师唱的戏 后, 下边请你们做一个练习, 用 “经过 ……终于……” (板书) 写一句话。这 个练习比一般的造句难, 一句话说不 清也可以说两句三句甚至更多, “ 终 于” 前边必须有个交代。写好后自己 练习读一读。
(学生动笔写句子,教师巡视指 导, 随后挑选了五个学生读自己写的 句子)
生 1:
哥哥第一次没有考上大学, 经过努力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
生 2:梅兰芳经过勤学苦练, 那双 眼睛终于会说话了, 他的师傅看了非 常高兴。
生 3:刘佳同学开始读课文读得 不好, 经过老师的耐心帮助, 他读得很好了, 终于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得 到了同学们的掌声。
生 4:于老师嗓子不好。 (打断)
师:加三个宇。 于老师 “小时候” 嗓子不好。
生 4:于老师小时候嗓子不好, 经过 勤学苦练, 终于把戏唱好了。 大家都说, 于老师还真有点梅兰芳的味道。 (众笑, 掌声 ) 生 5:我们不知道什么叫京剧大 师, 通过于老师的解释, 我们就懂了, 京剧大师就是像梅兰芳一样的人。 我 们本来不知道特级教师于老师是怎 样的人,经过于老师给我们上课, 终 于明白于老师是一个语言大师。 (听课的老师及同学们都笑起来, 热烈地鼓掌。 教者对上述学生所说的句 子均进行了点评和鼓励。略。 )
思考:阅读教学侧重于读, 但也 绝不能忽视说、 写。 因为学生如果没
有运用言语的实践,就没有不断生 成的言语,语感是难以得到很大提
高的。 但是,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 中,不重视言语实际运用的现象依 然普遍存在,充斥课堂的往往是一 些脱离实际的言语训练和机械琐碎 的文字游戏。结果,学生会默写生 字, 会解释词语, 会填写近义词反义 词, 会修改病句, 但到真正说话写文 章时却错别字连篇, 辞不达意的现像 比比皆是。 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是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脱节, 学生所 学习的语言文字是纯符号性的, 是脱 离了学生精神生活的。 这样的语文学 习, 只能是劳而少功, 甚至是劳而无 功, 也令学生望而生厌。在阅读教学 中, 如果教师能够创设条件, 联系学 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多说多写, 必 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 有效促进语感的生成拓展。
此案例中, 于老师让学生用 “经 过……终于……” 写话, 这对二年级 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因 为有了之前的朗读理解,同学们对 一二年级学习的比较,还有于老师 对自己学京戏的经过的详细具体、 绘声绘色的介绍,从而让每个学生 激活了已有的生活积累,在教师的 引领下,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着言 语实践。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如果 能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言语加以感受 (读和背) 、 领悟 (在特定的文境和语 境中进行言语例析) 、 运用 (联系生活 体验有目的的言语实践) ,语文课就 能成为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言语活 动课, 学生的语感也能在阅读教学中 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2015-07-07
宋腾雄 陕西省吴堡县第一完全小学 718200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201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要求就更具体、明确了。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
一、积累是语感训练的基础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了文章的调子。"而语感的培养本身也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多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加之小学生记忆力强,多读有很多好处。因此,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欣赏,读出其中的韵味,体验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诵。要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其语言库存,并从积累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厚积薄发,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二、诵读是语感训练的重要手段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语文课中的诵读就是眼、耳、口、心俱到的"全身运动"。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潜心诵读、换位体验之后,自然积淀起来的素养。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实际上,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复诵读,独钟感悟"乃是语文学习的"尖端武器"。
如学习《暮江吟》这首古诗时,教师范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诗人站在江畔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然后,展示课件,学生自由诵读,品味心中的一道道美景。"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成了红玛瑙,一半成了绿翡翠。草地上的露珠像钻石般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挂在天空。多可爱呀!"这是通过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在同学们渐入意境之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你能读出此刻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教师从学生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他们就是白居易。
三、想象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
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了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想象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体验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形象的语言或图片、多媒体技术、实物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眼前,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四、品味是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
一篇优秀文章中人物的典型性格、作品深邃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意义都源自文字表达的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甚至修辞方法进行揣摩、品味。"学生只有对语言知识、语言形象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语言知识的获得才会更加牢固,语文能力的形成才会更加迅速而有效。"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不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 才能达到透彻的理解。"
词语和句子是语言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是通过其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因此,课文中的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更需要我们细细比较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