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华山记之二十六
人为什么须有信仰呢?信仰是什么呢?《旧约.创世纪》载,上帝创造了人与万物之后,总觉得世界上少了些什么,耶和华眉头一皱,发现问题的症结了:"噢,世界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耶和华这位创世主多么浪漫可爱,富于想象力呀!想想也是,世界上要是没了光,谈什么生命,谈什么博爱,谈什么得救与永生啊?没有光的世界,何止是黑暗与绝望呀,后果简直不敢想象!但是,有些人的在没有光的世界里独酌着孤独与痛苦的苦艾酒,如同幽灵般游荡、悲催、变老、死掉,灵魂无处安顿,踽踽与黑夜伴随,阿门啊阿门,苦哉呀苦哉!
其实佛教如同基督教一样,都是以光明作终极信仰的宗教,佛经中对光的膜拜与赞叹可谓比比皆是,佛及菩萨都是光明的化身,许许多多的佛的名号即是以光自喻,比如大日如来,日月灯明如来,清净琉璃光如来等,佛教甚至认为最初的人类是从光音天来的,因此,修行就是熄灭贪嗔痴三种毒雾霾,勤修戒定慧三种智慧光;佛经中还有许多阐述光明的经典,象《法华经》、《华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等佛经无不是对光明的礼赞!一一真正的信仰即是大爱,通过信仰的蝶变我们化为自带光明的青鸟,如同海子在诗中所言:"在光明的景色中/十个海子一起复活!"十个海子化为十个太阳,守候着平静的家园。
朝九华山记之二十六晨课时,我在地藏禅寺为父母祈福,原来为家人祈福的信众还真不少呢。人间的诸多烦恼,有时必须通过信仰才能化解,政治、经济、文化给人带来的快乐必竟是肤浅的,是短暂的,是很难替代信仰的。为什么许多政治信仰狂热亢奋之后,瞬间瓦解?毕竟它不是真正的信仰,人亡政息或者时过境迁之后灰飞烟灭,再正常不过了。
佛殿里,清净的梵音和微妙的经文把人心净化了,跪在佛前,参悟着佛说《大乘观经》中的《报恩品》,此经中佛陀谆谆告诫弟子,要报国土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这四种大恩,是实践、修持菩萨道的核心思想,一个没有知恩报恩心的修行者,舍此而行,欲取涅槃,无有是处。我所发的宏愿,替天下儿女尽孝,为世上父母祈福,它不仅仅朝一趟山而已,朝山礼佛仅仅是修行的起点,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践行菩萨道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从地藏菩萨的愿力无尽的明灯中,点亮自己的心灯,灯灯相续,重重无尽,普照三干大千世界,借着诸佛的愿力和慧力与自己的精进之力融为一起,浩浩荡荡,让三界众生的受苦之声,化为诸佛的海潮之音。诸佛菩萨呀,请接受我的对往昔所造诸多种种恶业的忏悔吧!请接受我对一切护持过我的在家及出家诸多善男子善女人的感恩吧!正是诸位善知识对我的护持,才是我学佛道路上不退菩提心的信心和力量!
朝九华山记之二十六然而佛教所谓的孝,已经超越了世俗人间的养育之恩,而是把孝的理念升华到超越轮回之苦的境界,佛在《圆觉经》中告诉慈氏菩萨一一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受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業,是故复生地狱饿鬼。、、、、、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爱欲及除渴爱……善男子,菩萨但以大悲方便入住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象顺逆境界,与其同事,化令作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余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圆,便证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朝九华山记之二十六依佛法的观点讲,最大的孝乃是让父母亲有信仰,明白人生的真谛,懂得活着的意义,使父母亲在晚年境界更高,格局更大,活得更自在,突破小我小家的局限,达到无我博爱之境,不恋世事,看淡亲情,直面生死的完美人生!
朝九华山记之二十六